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挥发性有机物的基本性质 | 第12-15页 |
1.1.1 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 | 第12-13页 |
1.1.2 挥发性有机物的分类 | 第13-14页 |
1.1.3 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效应 | 第14页 |
1.1.4 挥发性有机物的大气光化学反应机理 | 第14-15页 |
1.2 挥发性有机物的源和汇 | 第15-17页 |
1.2.1 源 | 第15-17页 |
1.2.2 汇 | 第17页 |
1.3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观测 | 第17-20页 |
1.3.1 样品的采集 | 第18页 |
1.3.2 样品预处理 | 第18-19页 |
1.3.3 样品检测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2-23页 |
第2章 观测站点与方法 | 第23-36页 |
2.1 观测站点介绍 | 第23-25页 |
2.1.1 北京站(CMA) | 第24页 |
2.1.2 上甸子站(SDZ) | 第24页 |
2.1.3 固城站(GCH) | 第24页 |
2.1.4 饶阳站(RY) | 第24-25页 |
2.2 观测方法与时间 | 第25-30页 |
2.2.1 离线观测 | 第25-28页 |
2.2.2 在线观测 | 第28-30页 |
2.3 数据处理与定性定量 | 第30-34页 |
2.3.1 离线观测数据处理与定性定量 | 第30-33页 |
2.3.2 在线观测数据处理与定性定量 | 第33-34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34-35页 |
2.4.1 离线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 第34-35页 |
2.4.2 在线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 第35页 |
2.5 气象数据的获取 | 第35-36页 |
第3章 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和组成 | 第36-69页 |
3.1 北京站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特征 | 第36-46页 |
3.1.1 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和组成 | 第36-41页 |
3.1.2 北京站各类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水平和组成 | 第41-46页 |
3.2 上甸站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特征 | 第46-55页 |
3.2.1 上甸子站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和组成 | 第46-49页 |
3.2.2 上甸子站各类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水平和组成 | 第49-55页 |
3.3 固城站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特征 | 第55-63页 |
3.3.1 固城站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和组成 | 第55-58页 |
3.3.2 固城站各类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水平和组成 | 第58-63页 |
3.4 饶阳站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 | 第63-67页 |
3.5 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挥发性有机物的时空分布 | 第69-79页 |
4.1 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时空分布 | 第69-72页 |
4.1.1 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月变化 | 第69-70页 |
4.1.2 总挥发性有机物的季节变化 | 第70-72页 |
4.2 芳香烃的时空分布 | 第72-75页 |
4.2.1 芳香烃的月变化 | 第72-73页 |
4.2.2 芳香烃的季节变化 | 第73页 |
4.2.3 苯系物的特征分析 | 第73-75页 |
4.3 烯烃的时空分布 | 第75-76页 |
4.3.1 烯烃浓度的月变化 | 第75-76页 |
4.3.2 烯烃浓度的季节变化 | 第76页 |
4.4 含氧挥发性有机物的时空分布 | 第76-77页 |
4.4.1 含氧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月变化 | 第76-77页 |
4.4.2 含氧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季节变化 | 第77页 |
4.5 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气象因素与减排对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79-87页 |
5.1 气象因素对各站点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79-83页 |
5.1.1 地面风对北京站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79-81页 |
5.1.2 地面风对上甸子站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81-82页 |
5.1.3 地面风对固城站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82页 |
5.1.4 地面风对饶阳站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82-83页 |
5.2 减排对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83-86页 |
5.2.1 减排期间的主要措施 | 第83-84页 |
5.2.2 减排时和减排前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变化 | 第84-86页 |
5.3 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挥发性有机物的大气反应活性 | 第87-99页 |
6.1 OH自由基消耗速率 | 第87-90页 |
6.1.1 OH自由基消耗速率的空间分布 | 第87-89页 |
6.1.2 OH自由基消耗速率组分的空间分布 | 第89-90页 |
6.1.3 OH自由基消耗速率的主要物种 | 第90页 |
6.2 臭氧生成潜势 | 第90-94页 |
6.2.1 臭氧生成潜势的空间分布 | 第91-92页 |
6.2.2 臭氧生成潜势组成的空间分布 | 第92-93页 |
6.2.3 臭氧生成的潜在主要物种 | 第93-94页 |
6.3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 第94-97页 |
6.3.1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空间分布 | 第94-96页 |
6.3.2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组分的空间分布 | 第96页 |
6.3.3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主要物种 | 第96-97页 |
6.4 小结 | 第97-99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9-10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附录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