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4-42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4-30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24-2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2 产业复杂网络模型及相关概念 | 第30-34页 |
1.2.1 产业复杂网络模型 | 第31-32页 |
1.2.2 产业网络基础结构 | 第32-33页 |
1.2.3 产业网络k-壳结构 | 第33-34页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34-39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39-40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40-4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42-56页 |
2.1 经济波动的来源与扩散 | 第42-46页 |
2.1.1 经济波动及其来源 | 第42-44页 |
2.1.2 经济波动的传播与扩散 | 第44-46页 |
2.2 产业波动与产业波动扩散效应 | 第46-50页 |
2.2.1 产业波动及其扩散 | 第46-49页 |
2.2.2 扩散效应与产业波动扩散效应 | 第49-50页 |
2.3 产业复杂网络结构对产业波动扩散及扩散效应的影响 | 第50-53页 |
2.3.1 产业网络基础结构对产业波动扩散及扩散效应的影响 | 第50-52页 |
2.3.2 产业网络k-壳结构对产业波动扩散及扩散效应的影响 | 第52-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3章 单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研究 | 第56-84页 |
3.1 单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机理分析 | 第56-60页 |
3.2 单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产业网络时间序列数据 | 第60-74页 |
3.2.1 单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基础结构模型 | 第61-65页 |
3.2.2 单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基础结构模型应用 | 第65-73页 |
3.2.3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3.3 单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产业网络截面数据 | 第74-83页 |
3.3.1 单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NSPG法 | 第75-77页 |
3.3.2 单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NSPG法应用 | 第77-82页 |
3.3.3 基于截面数据的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多区域产业波动基础结构扩散效应研究 | 第84-104页 |
4.1 多区域产业波动基础结构扩散效应机理分析 | 第85-87页 |
4.2 多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基础网络模型构建 | 第87-92页 |
4.2.1 区域间产业网络模型的构建及基础结构分析 | 第88-89页 |
4.2.2 区域赋权影响基础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89-90页 |
4.2.3 区域间总产出波动相互影响度量维度的选择 | 第90-92页 |
4.3 多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基础网络模型应用 | 第92-102页 |
4.3.1 十国(地区)各级产业网络基础结构分析 | 第92-95页 |
4.3.2 十国(地区)区域赋权影响基础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95-96页 |
4.3.3 十国(地区)间总产出波动相互影响强度分析 | 第96-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5章 多区域产业波动k-壳结构扩散效应研究 | 第104-120页 |
5.1 多区域产业波动k-壳结构扩散效应机理分析 | 第105-107页 |
5.2 多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k-壳网络模型构建 | 第107-112页 |
5.2.1 区域间产业网络模型的构建及其k-壳结构分析 | 第108-109页 |
5.2.2 节点传播影响力的计算及统治产业确定 | 第109页 |
5.2.3 区域赋权影响k-壳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109-110页 |
5.2.4 区域间总产出波动相互影响度量维度的选择 | 第110-112页 |
5.3 多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k-壳网络模型应用 | 第112-118页 |
5.3.1 十国(地区)区域间产业网络k-壳结构分析 | 第112-113页 |
5.3.2 十国(地区)节点传播影响力的计算及统治产业确定 | 第113-114页 |
5.3.3 十国(地区)区域赋权影响k-壳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114页 |
5.3.4 十国(地区)间总产出波动相互影响强度分析 | 第114-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6章 多区域产业波动综合结构扩散效应研究 | 第120-136页 |
6.1 多区域产业波动综合结构扩散效应机理分析 | 第121页 |
6.2 多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综合网络模型构建 | 第121-128页 |
6.2.1 区域间产业网络的构建及强扩散产业的确定 | 第122-126页 |
6.2.2 区域赋权影响综合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126页 |
6.2.3 区域间总产出波动相互影响度量维度的选择 | 第126-128页 |
6.3 多区域产业波动扩散效应综合网络模型应用 | 第128-134页 |
6.3.1 十国(地区)区域间产业网络综合结构分析及强扩散产业确定 | 第129页 |
6.3.2 十国(地区)区域赋权影响综合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129-130页 |
6.3.3 十国(地区)间总产出波动相互影响强度分析 | 第130-13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36-14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36-139页 |
7.2 局限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7.2.1 研究局限 | 第139-140页 |
7.2.2 研究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附录 | 第156-19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91-19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