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临床研究 | 第10-37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0-13页 |
| ·受试者来源 | 第10页 |
| ·诊断标准 | 第10-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样本含量估算 | 第14页 |
| ·随机方法 | 第14-15页 |
| ·临床研究路线图 | 第15页 |
| ·治疗组 | 第15页 |
| ·对照组 | 第15页 |
| 3 治疗方案 | 第15-20页 |
| ·试验器材及药物 | 第16页 |
| ·治疗组 | 第16-19页 |
| ·对照组 | 第19-20页 |
| 4 临床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 ·一般观察项目 | 第20页 |
| ·一般体格检查 | 第20页 |
| ·安全性观察 | 第20-21页 |
| 5 疗效性观测指标 | 第21-24页 |
| ·疱疹评价指标 | 第21页 |
| ·疼痛评价指标 | 第21-22页 |
|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单项指标) | 第22页 |
| ·随访观察指标 | 第22页 |
| ·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2-23页 |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评定 | 第23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23-24页 |
| 6 统计分析 | 第24页 |
| 7 研究结果 | 第24-37页 |
| ·受试者入组、剔除、脱落情况 | 第24-25页 |
| ·两组治疗前基线情况分析 | 第25-27页 |
| ·两组治疗后疼痛比较 | 第27-31页 |
| ·治疗后两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比较 | 第31-32页 |
| ·治疗后疱疹综合评分比较 | 第32页 |
| ·治疗后单项指标比较 | 第32-33页 |
|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第33-37页 |
| 讨论 | 第37-55页 |
| 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第37-39页 |
| 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第39-43页 |
| 3 本研究选题思路 | 第43-50页 |
| 4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50-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特色与创新 | 第56-57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附件 | 第63-75页 |
| 附件一:综述 | 第63-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附件二:疼痛视觉模據定级(Visual analogous seale,VAS评定法) | 第70-71页 |
| 附件三:耐受性评分 | 第71-72页 |
| 附件四:单项指掠临床观察表 | 第72-73页 |
| 附件五:后遗神经痛症状计分表 | 第73-74页 |
| 附件六: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