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一)新型农村社区相关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 (二)新农村社区教育相关研究成果 | 第14-18页 |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一)新型农村社区 | 第18-19页 |
| (二)新农村社区教育 | 第19-20页 |
| 五、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20页 |
| 六、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新农村社区教育概述 | 第22-31页 |
| 一、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功能 | 第22-25页 |
| (一)社会经济功能 | 第22-23页 |
| (二)社会教育功能 | 第23页 |
| (三)社会政治功能 | 第23-24页 |
| (四)文化功能 | 第24-25页 |
| 二、发展新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 第25-29页 |
|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 第25-26页 |
| (二)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第26-27页 |
| (三)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7-28页 |
| (四)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可持续发展 | 第28-29页 |
| 三、新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 | 第29-31页 |
| (一)本土性 | 第29页 |
| (二)“三全”性 | 第29页 |
| (三)互动性 | 第29-30页 |
| (四)服务性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新农村社区教育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 一、终身教育理论 | 第31-32页 |
| 二、学习型社会理论 | 第32-34页 |
|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34-35页 |
| 四、杜威:“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思想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有关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经验 | 第36-49页 |
| 一、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经验 | 第36-39页 |
| (一)以“社区学院”为主要形式的美国社区教育 | 第36-37页 |
| (二)以“邻里之家”为主要形式的德国社区教育 | 第37-38页 |
| (三)以“公民馆”为主要形式的日本社区教育 | 第38-39页 |
| 二、国内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实践 | 第39-47页 |
|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乡村教育” | 第39-41页 |
| (二)解放初期农村的“扫盲运动” | 第41-42页 |
| (三)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学历补偿教育 | 第42-43页 |
| (四)21世纪农村社区教育实验试点 | 第43-47页 |
| 三、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经验对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 第47-49页 |
|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7页 |
| (二)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保障 | 第47-48页 |
| (三)加强社会各界支持 | 第48页 |
| (四)注重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江苏省K市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实证分析 | 第49-66页 |
| 一、K市基本情况简介 | 第49-50页 |
| 二、K市社区教育概况 | 第50-52页 |
| (一)K市社区教育现状 | 第50-51页 |
| (二)K市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 第51-52页 |
| 三、典型乡镇的主要做法 | 第52-56页 |
| (一)张浦镇 | 第52-54页 |
| (二)周市镇 | 第54-56页 |
| 四、K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历程 | 第56-59页 |
| (一)自我发展阶段 | 第56页 |
| (二)系统发展阶段 | 第56-57页 |
| (三)科学统筹规划阶段 | 第57-59页 |
| 五、K市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经验总结 | 第59-61页 |
| (一)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 第59页 |
| (二)政府重视与制度保障 | 第59-60页 |
| (三)社区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 | 第60-61页 |
| (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 第61页 |
| 六、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61-66页 |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61-63页 |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3-66页 |
| 第六章 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路径 | 第66-73页 |
| 一、加大舆论宣传,深化学习认识 | 第66-67页 |
| (一)加强新农村社区教育宣传,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舆论氛围 | 第66页 |
| (二)提高组织管理者与学习者对新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 | 第66-67页 |
| 二、加强政府统筹,规范新农村社区教育管理 | 第67-68页 |
| (一)扩大财政经费投入,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 第67页 |
| (二)促进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 | 第67页 |
| (三)明确新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职能,加强部门协作 | 第67-68页 |
| (四)建立健全新农村社区教育评价体系 | 第68页 |
| 三、拓展渠道,整合农村社区教育资源 | 第68-70页 |
|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 第68-69页 |
| (二)广开门路,积极倡导社会各方协助办学 | 第69页 |
| (三)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发挥远程教育在新农村社区教育中的优势 | 第69-70页 |
| 四、确保质量,实现新农村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 第70-73页 |
| (一)建立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 第70页 |
| (二)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 第70-71页 |
| (三)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 | 第71页 |
| (四)切实加强社区教育理论指导实践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80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