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场地区开发理论与规划实践--以温岭高铁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高铁 | 第12-13页 |
·高铁站场区 | 第13页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3-14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有序增长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30页 |
·车站综合体理论 | 第17-19页 |
·“车站综合体”概念解读 | 第17页 |
·车站综合体开发原则 | 第17-18页 |
·车站综合体的模式 | 第18-19页 |
·TOD理论 | 第19-22页 |
·“TOD”概念的提出 | 第19页 |
·“TOD”开发三原则 | 第19页 |
·“TOD”的基本结构 | 第19-21页 |
·“TOD”类型 | 第21-22页 |
·紧凑城市理论 | 第22-24页 |
·紧凑城市的定义 | 第22页 |
·紧凑城市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22-23页 |
·“紧凑城市”理论演化 | 第23-24页 |
·廊道效应 | 第24-30页 |
·轨道交通廊道概念的提出 | 第24-25页 |
·轨道交通廊道的构成 | 第25-26页 |
·轨道交通廊道的分类 | 第26-3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站场地区的城市开发经验 | 第30-45页 |
·国外站场地区开发案例 | 第30-39页 |
·日本新干线沿线发展及静冈高铁站场区建设 | 第30-32页 |
·法国欧洲里尔车站地区再开发 | 第32-36页 |
·旧金山港湾枢纽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国内站场地区开发案例 | 第39-43页 |
·上海虹桥 | 第39-41页 |
·杭州东站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高铁站场地区土地利用及空间布局研究 | 第45-65页 |
·高铁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45-47页 |
·交通模式与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 | 第45页 |
·高铁对沿线城镇群内在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高铁枢纽建设与城市发展 | 第46-47页 |
·交通导向的圈层功能布局及用地拓展模式 | 第47-55页 |
·站场地区的节点与场所的双重特质 | 第47-48页 |
·高铁站场有效影响范围界定 | 第48-49页 |
·“三圈层”空间结构 | 第49-50页 |
·各圈层空间规模 | 第50-52页 |
·各圈层功能布局 | 第52-55页 |
·高铁站场地区交通设施一体化布局 | 第55-59页 |
·综合设施分类 | 第55页 |
·零距离换乘的交通衔接一体化 | 第55-56页 |
·交通组织一体化 | 第56页 |
·一体化交通空间布置模式 | 第56-59页 |
·高铁站场区土地高效复合开发利用 | 第59-64页 |
·用地的复合开发 | 第59-61页 |
·用地开发强度 | 第61-63页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案例——温岭高铁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 | 第65-79页 |
·项目概况 | 第65-66页 |
·区域分析 | 第66-71页 |
·浙江省高铁轨网体系对城乡空间的影响 | 第66-67页 |
·甬台温铁路对温岭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67-69页 |
·温岭高铁站场与铁路新区开发的关系 | 第69-71页 |
·温岭高铁站场地区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结构 | 第71-73页 |
·功能定位 | 第71-72页 |
·站场地区的用地圈层布局 | 第72页 |
·站场地区的功能结构 | 第72-73页 |
·温岭高铁站场核心区总体布局 | 第73-75页 |
·空间设计总体布局 | 第73-74页 |
·复合、混合的土地利用规划 | 第74-75页 |
·站场地区土地开发强度 | 第75页 |
·温岭高铁站场地区一体化交通规划 | 第75-79页 |
·道路结构 | 第75页 |
·一体化的慢行系统 | 第75-76页 |
·一体化的交通组织 | 第76-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