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第14-30页 |
摘要 | 第14页 |
1 作物水分状况监测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2 作物水分状况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5-19页 |
·作物水分的传统监测诊断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15-18页 |
·基于土壤水分指标的作物水分监测方法 | 第15-16页 |
·基于作物形态指标的作物水分监测方法 | 第16-17页 |
·基于作物生理指标的作物水分监测方法 | 第17-18页 |
·作物水分遥感监测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基于作物冠层反射光谱的水分监测技术 | 第18-19页 |
·基于作物温度的作物水分监测技术 | 第19页 |
3 基于冠层温度的作物水分监测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冠层温度监测作物水分的理论基础 | 第20页 |
·基于冠层温度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的研究 | 第20-22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30-38页 |
摘要 | 第30页 |
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3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0-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水分控制 | 第31-32页 |
·取样方法和测试时间 | 第32页 |
·测定项目和计算方法 | 第32-36页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32页 |
·气象资料的获取 | 第32-33页 |
·光合生理参数的测定 | 第33页 |
·叶片温度及叶气温差的计算 | 第33页 |
·冠层温度及冠气温差的测量与计算 | 第33-34页 |
·水分指标的测定和计算 | 第34-35页 |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的计算 | 第35-36页 |
·数据分析和利用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小麦植株冠、气温度指标与水分状况的变化规律 | 第38-54页 |
摘要 | 第38-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水分控制 | 第39页 |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数据分析和利用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不同处理下小麦冠、气温度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 | 第40-43页 |
·小麦冠层温度日变化 | 第40-41页 |
·小麦冠气温差日变化 | 第41页 |
·小麦冠气温差随生育期变化趋势 | 第41-42页 |
·小麦顶一叶叶气温差随生育期变化趋势 | 第42-43页 |
·不同处理下小麦植株水分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 | 第43-48页 |
·小麦顶一叶净光合速率(Pn)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 | 第43-44页 |
·小麦顶一叶气孔导度(Cond)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 | 第44页 |
·小麦顶一叶蒸腾速率(Tr)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 | 第44-45页 |
·小麦顶三叶单叶叶片含水率的变化特征 | 第45-46页 |
·小麦植株含水率的变化特征 | 第46-47页 |
·小麦叶层含水率的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小麦植株叶气温差与水分指标的定量关系和模型检验 | 第48-50页 |
·小麦顶一叶叶气温差与净光合速率的定量关系和模型检验 | 第48页 |
·小麦顶一叶叶气温差与气孔导度的定量关系和模型检验 | 第48-49页 |
·小麦顶一叶叶气温差与蒸腾速率的定量关系和模型检验 | 第49-50页 |
3 讨论和结论 | 第50-52页 |
·不同处理对植株水分状况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处理下小麦冠、气温差的变化规律 | 第51页 |
·不同处理下小麦叶片光合生理指标与叶气温差的关系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不同植株高度下小麦冠气温差与水分状况的定量关系研究 | 第54-68页 |
摘要 | 第54-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页 |
·实验设计 | 第55页 |
·水分控制 | 第55页 |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 第55页 |
·取样方法及取样时期 | 第55页 |
·冠层温度的测定及冠气温差的计算 | 第55页 |
·水分指标的的测定 | 第55页 |
·数据分析和利用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不同高度下小麦冠气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 第55-57页 |
·不同水分处理下小麦分状况的变化规律 | 第57页 |
·不同高度下小麦冠气温差与水分状况的定量关系 | 第57-60页 |
·不同高度下冠气温差与植株含水率的定量关系 | 第57-59页 |
·不同高度下小麦冠气温差与叶层含水率的定量关系 | 第59-60页 |
·基于不同高度的小麦冠气温差水分监测模型的测试和检验 | 第60-62页 |
·不同高度下小麦冠冠气温差的植株含水率监测模型的测试和检验 | 第61页 |
·不同高度下基于冠气温差的叶层含水率监测模型的测试和检验 | 第61-6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2-65页 |
·不同高度对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规律 | 第63页 |
·不同高度的的小麦冠气温差监测植株水分状况的效果比较 | 第63页 |
·基于植株不同高度的冠气温差监测水分状况的可行性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五章 不同观测角度下小麦冠气温差与水分状况的定量关系研究 | 第68-86页 |
摘要 | 第68-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试验设计 | 第69页 |
·水分控制 | 第69页 |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 第69-70页 |
·取样方法和测试时期 | 第69页 |
·冠层温度的测定及冠气温差的计算 | 第69-70页 |
·植株含水率和叶层含水率的测定 | 第70页 |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的计算 | 第70页 |
·数据分析和利用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1页 |
·不同天顶角下小麦冠气温差变化趋和特征 | 第70-72页 |
·小麦冠层和冠气温差在一日之间的变化特征 | 第70-71页 |
·不同观测天顶角下小麦冠气温差随生育时期变化特征 | 第71-72页 |
·不同条件下小麦水分胁迫指数的变化趋势 | 第72-73页 |
·不同条件下小麦植株水分状况的变化趋势 | 第73页 |
·不同天顶角下小麦冠气温差与水分状况的定量关系 | 第73-75页 |
·冠气温差与植株含水率的定量关系 | 第73-74页 |
·冠气温差与叶层含水率的定量关系 | 第74-75页 |
·基于不同天顶角下冠气温差的小麦水分监测模型的测试与检验 | 第75-77页 |
·小麦植株含水率定量模型和测试检验 | 第75-76页 |
·小麦叶层含水率定量模型和测试检验 | 第76-77页 |
·小麦水分胁迫指数和水分指标的定量关系 | 第77-79页 |
·小麦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和植株含水率和叶层含水率的定量关系 | 第77页 |
·小麦基于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的植株水分监测模型的测试和检验 | 第77-79页 |
·基于不同天顶角下冠气温差的小麦水分胁迫指数监测模型的测试与检验 | 第79-81页 |
·冠气温差与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的定量关系 | 第79页 |
·基于冠气温差的水分胁迫指数监测模型的测试和检验 | 第79-80页 |
·冠气温差与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监测模型改进和检验 | 第80-81页 |
3 讨论和结论 | 第81-84页 |
·不同角度的冠气温差变化趋势及其监测植株水分状况的效果 | 第81-82页 |
·基于冠气温差计算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的公式改进 | 第82页 |
·基于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监测小麦植株水分状况的效果比较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第86-96页 |
摘要 | 第86页 |
1 讨论 | 第86-90页 |
·小麦冠层温度与植株水分的变化规律 | 第86-88页 |
·基于不同高度监测小麦冠气温差植株水分状况 | 第88-89页 |
·基于不同天顶角监测小麦冠气温差植株水分状况 | 第89-90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和展望 | 第90-91页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90-91页 |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91页 |
3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