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影响因素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城市意象理论的阐述与延伸 | 第13-15页 |
| ·城市意象理论阐述 | 第13-15页 |
| ·城市意象理论延伸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城市发展沿革 | 第22-32页 |
| ·南京城市概况 | 第22-24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3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 ·历史上的城市格局 | 第24-32页 |
| ·古南京城范围的扩张 | 第24-26页 |
| ·古南京城城市建设 | 第26-29页 |
| ·古南京城道路建设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城市意象问卷调查及数据描述 | 第32-40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2-33页 |
| ·调查内容 | 第32页 |
| ·问卷背景说明 | 第32-33页 |
| ·预调查与问卷调整 | 第33页 |
| ·问卷调查描述 | 第33-36页 |
| ·调查对象 | 第33-34页 |
|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 ·数据描述 | 第36-40页 |
| ·方法 | 第36页 |
| ·结果 | 第36-40页 |
| 第四章 南京当代城市意象 | 第40-70页 |
| ·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 | 第40页 |
| ·南京市区域意象 | 第40-46页 |
| ·区域意象结构特征 | 第40-44页 |
| ·区域意象评价 | 第44-46页 |
| ·南京市标志物意象 | 第46-51页 |
| ·标志物意象结构特征 | 第46-50页 |
| ·标志物意象评价 | 第50-51页 |
| ·南京市节点意象 | 第51-56页 |
| ·节点意象结构特征 | 第51-55页 |
| ·节点意象评价 | 第55-56页 |
| ·南京市道路意象 | 第56-62页 |
| ·道路意象结构特征 | 第56-60页 |
| ·道路意象评价 | 第60-62页 |
| ·南京市边界意象 | 第62-63页 |
| ·南京市总体意象 | 第63-70页 |
| ·城市总体意象结构特征 | 第63-67页 |
| ·城市总体意象评价 | 第67-70页 |
| 第五章 南京城市意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82页 |
| ·城市意象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页 |
| ·分析方法 | 第70-72页 |
| ·两独立样本T检验 | 第70-71页 |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71-72页 |
| ·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 第72页 |
| ·南京城市意象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80页 |
| ·性别对南京城市意象的影响 | 第73页 |
| ·年龄、身份、生活时间对南京城市意象的影响 | 第73-76页 |
| ·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对南京城市意象的影响 | 第76-77页 |
| ·交通工具对南京城市意象的影响 | 第77-78页 |
| ·职业对南京城市意象的影响 | 第78-79页 |
| ·居住地点对南京城市意象的影响 | 第79-80页 |
| ·本章总结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 ·研究结果讨论 | 第82-84页 |
| ·可能的创新 | 第84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附录 | 第90-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