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城市公共空间在地实践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趋同 | 第10页 |
·内地地域实践的兴起与困境 | 第10-12页 |
·人性化的缺失与场所的迷失 | 第12页 |
·台湾在地实践发展的借鉴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回归“人”的主体 | 第13-14页 |
·传承地方文化 | 第14页 |
·探索内地地域实践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2. 城市公共空间在地实践的相关理论 | 第17-35页 |
·城市公共空间 | 第17-18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17页 |
·城市公共空间分类 | 第17页 |
·城市公共空间组成要素 | 第17-18页 |
·在地与在地实践 | 第18-24页 |
·在地的概念 | 第18-22页 |
·在的意涵 | 第19-20页 |
·地的蕴含 | 第20-21页 |
·在地的概念 | 第21-22页 |
·在地实践的概念 | 第22-24页 |
·基于“此人”的实践 | 第23-24页 |
·基于“此地”的实践 | 第24页 |
·基于“此时”的实践 | 第24页 |
·在地实践特点与地域实践存在问题 | 第24-31页 |
·城市公共空间在地实践体系 | 第31-35页 |
·城市公共空间在地实践范围界定 | 第31-32页 |
·城市公共空间在地实践体系 | 第32-35页 |
3. 此人——公共空间在地主体感知——关怀人性 | 第35-71页 |
·人性因素对在地实践的影响 | 第35-36页 |
·行为活动 | 第35页 |
·人性尺度 | 第35页 |
·知觉体验 | 第35-36页 |
·对行为环境的包容性设计 | 第36-71页 |
·消除界限——开放场地边界 | 第36-41页 |
·“穿越”——消融的界限 | 第36-39页 |
·“停留”——自在的边缘 | 第39-41页 |
·享受栖居——回归生活空间 | 第41-62页 |
·“接近”——轻松易达的空间 | 第41-44页 |
·“亲近”——细腻舒适的空间 | 第44-50页 |
·“行走”——尺度宜人的空间 | 第50-56页 |
·“感受”——丰富体验的空间 | 第56-59页 |
·“互动”——多维可塑的空间 | 第59-62页 |
·品尝温暖——容纳多元人群 | 第62-71页 |
·“容异”——对外来者的包容 | 第62-63页 |
·“容弱”——对“弱”群体的呵护 | 第63-71页 |
4. 此地——公共空间在地自然感知——亲近自然 | 第71-106页 |
·自然因素对在地实践的影响 | 第71-72页 |
·气候条件 | 第71页 |
·地形地貌 | 第71-72页 |
·地方资源 | 第72页 |
·对自然环境的应答式设计 | 第72-106页 |
·对天空回应——适应与调节地方气候 | 第72-86页 |
·“消解不适”——多雨地区的庇护设计 | 第72-80页 |
·“拥抱阳光”——温和地区的开敞设计 | 第80-82页 |
·“水风交融”——炎热地区的综合设计 | 第82-86页 |
·与地景相融——创造和利用地方环境 | 第86-93页 |
·“面朝大海”——海岸线的亲水呼应设计 | 第86-88页 |
·“触摸河脉”——河道的近水拥绿设计 | 第88-93页 |
·与地方资源互动——丰富及整合地方材料 | 第93-106页 |
·延续“熟悉”——沿用地方材料 | 第94-96页 |
·共融“当下”——并置现代材料 | 第96-102页 |
·感知“陪伴”——发挥材料的时间表现力 | 第102-106页 |
5. 此时——公共空间在地文化感知——体悟文化 | 第106-140页 |
·文化因素对在地实践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社会组织 | 第106-107页 |
·经济形态 | 第107页 |
·民俗信仰 | 第107-108页 |
·历史文脉 | 第108-109页 |
·对文化环境的关联式设计 | 第109-140页 |
·品读日常文化表征——呈现地方文化意向 | 第109-119页 |
·“交织平常”——以自然为模拟对象 | 第110-112页 |
·“诠释传统”——以文化为模拟对象 | 第112-113页 |
·“再现情境”——以风土为模拟对象 | 第113-116页 |
·“重温回忆”——以产业为模拟对象 | 第116-119页 |
·体验历史文化记忆——“共时”与对话“原真” | 第119-129页 |
·“老树的见证”——基地大树的动态保留 | 第119-122页 |
·“古迹的巡礼”——历史遗存的生活沉浸 | 第122-129页 |
·参与多元文化发展——“历时”与整合“现有” | 第129-140页 |
·“时间的移植”——拓展日常生活版图 | 第129-132页 |
·“时间的混融”——介入多元公共艺术 | 第132-135页 |
·“时间的汇流”——融入地方创意文化 | 第135-140页 |
6. 结语——城市公共空间在地实践的反思 | 第140-148页 |
·城市公共空间在地实践设计思路总结 | 第140-142页 |
·“此人”——关怀人性的在地实践设计思路 | 第140-141页 |
·“此地”——亲近自然的在地实践设计思路 | 第141页 |
·“此时”——体悟文化的在地实践设计思路 | 第141-142页 |
·城市公共空间在地实践的思辨 | 第142-145页 |
·对内地城市公共空间地域实践的启示 | 第145-148页 |
附录 案例汇总 | 第148-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5页 |
图表资料来源 | 第155-163页 |
个人简介 | 第163-164页 |
导师简介 | 第164-1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