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8-9页 |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9-11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9页 |
·本文不足之处 | 第9-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影子银行的概念 | 第11页 |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 | 第11-13页 |
第3章 影子银行及其体系的内涵 | 第13-18页 |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构成 | 第13-14页 |
·我国影子银行的形成原因 | 第14-16页 |
·国内外影子银行的对比 | 第16-18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系统的信用创造机制 | 第18-22页 |
·间接扩大商业银行信用生成能力 | 第18页 |
·影子银行自身的信用创造能力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5章 我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影响 | 第22-33页 |
·影子银行规模对货币供应的实证分析——以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为例 | 第22-28页 |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22页 |
·模型设计 | 第22-23页 |
·具体步骤 | 第23-28页 |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28-30页 |
·信贷传导渠道 | 第29页 |
·利率传导渠道 | 第29-30页 |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 第30-33页 |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正面影响 | 第30-31页 |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31-33页 |
第6章 应对政策建议 | 第33-36页 |
·重新审视货币政策工具 | 第33-34页 |
·适时放宽信贷规模调控范围 | 第33页 |
·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 | 第33-34页 |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管理 | 第34-36页 |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统计监测 | 第34页 |
·加强对影子银行抵押品的管理 | 第34页 |
·引入最后贷款人机制 | 第34-36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