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方药源流规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17页 |
1 方剂学发展概述 | 第12-14页 |
·秦汉时期 | 第12页 |
·晋隋唐时期 | 第12-13页 |
·宋金元时期 | 第13页 |
·明清时期 | 第13-14页 |
·近现代时期 | 第14页 |
2 主要治痹方药 | 第14-17页 |
·宋时期主要治痹方药 | 第14-15页 |
·明时期主要治痹方药 | 第15页 |
·清时期主要治痹方药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治疗痹证方剂分类 | 第17-46页 |
1 以药名为主方分类 | 第17-32页 |
·附子类 | 第17页 |
·川乌类 | 第17-18页 |
·细辛类 | 第18页 |
·鹿茸、鹿角胶类 | 第18页 |
·虎骨类 | 第18-19页 |
·羚羊角类 | 第19页 |
·麝香类 | 第19-20页 |
·犀角类 | 第20页 |
·五灵脂类 | 第20页 |
·黄芪类 | 第20-21页 |
·人参类 | 第21页 |
·续断类 | 第21页 |
·巴戟天类 | 第21页 |
·仙灵脾类 | 第21-22页 |
·骨碎补类 | 第22页 |
·天雄类 | 第22页 |
·天麻类类 | 第22-23页 |
·牛膝类 | 第23页 |
·石斛类 | 第23页 |
·芍药类 | 第23-24页 |
·当归类 | 第24页 |
·川芎类 | 第24页 |
·茯苓类 | 第24-25页 |
·薏仁类 | 第25页 |
·苍术类 | 第25页 |
·萆薜类 | 第25-26页 |
·木瓜类 | 第26页 |
·海桐皮类 | 第26页 |
·升麻类 | 第26-27页 |
·柴胡类 | 第27页 |
·防己类 | 第27页 |
·防风类 | 第27-28页 |
·羌活类 | 第28-29页 |
·独活类 | 第29页 |
·秦艽类 | 第29-30页 |
·乳香类 | 第30页 |
·没药类 | 第30页 |
·松节类 | 第30页 |
·其他 | 第30-32页 |
2 以痹证分类主方 | 第32-38页 |
·行(风)痹 | 第32-33页 |
·着(湿)痹 | 第33-34页 |
·痛(寒)痹 | 第34页 |
·热痹 | 第34-35页 |
·皮痹 | 第35页 |
·肌痹 | 第35页 |
·脉痹 | 第35页 |
·筋痹 | 第35-36页 |
·骨痹 | 第36页 |
·冷痹 | 第36页 |
·风湿痹 | 第36-37页 |
·肾痹 | 第37页 |
·血痹 | 第37页 |
·周痹 | 第37-38页 |
·痹气 | 第38页 |
3 以病机为主方分类 | 第38-41页 |
·滋补肝肾 | 第38页 |
·滋阴养血 | 第38-39页 |
·行气化痰 | 第39页 |
·补气健脾利湿 | 第39-40页 |
·舒经活血通络 | 第40-41页 |
·祛风散寒除湿 | 第41页 |
4 以治疗命名方剂 | 第41-42页 |
·以治痹命名方剂 | 第41-42页 |
·以治骨命名方剂 | 第42页 |
·以治痛命名方剂 | 第42页 |
5 以方剂重要性命名 | 第42-43页 |
6 以病名为主方分类 | 第43-44页 |
·白虎方 | 第43-44页 |
·三痹、五痹 | 第44页 |
·痛风 | 第44页 |
7 以症状为主方分类 | 第44页 |
8 家传经验方 | 第44-45页 |
9 其他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经方治疗痹证分析 | 第46-49页 |
1 《伤寒论》中痹证治法论述 | 第46页 |
·解表散寒 | 第46页 |
·温阳益气 | 第46页 |
·清热除烦 | 第46页 |
2 《金匮要略》中痹证治法论述 | 第46-49页 |
·内服药物治疗 | 第47-48页 |
·针灸疗法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历代主要医家治疗痹证用药特色 | 第49-58页 |
1 朱丹溪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 | 第49-50页 |
2 虞抟治疗痹证用药特色 | 第50-51页 |
3 傅青主治疗痹证用药特色 | 第51页 |
4 兰茂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 | 第51-52页 |
5 俞昌痹证用药特色 | 第52-53页 |
6 章次公治痹证用药特色 | 第53-54页 |
7 《温病条辨》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 | 第54-55页 |
8 施今墨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 | 第55-56页 |
9 张锡纯治疗痹证特色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痹证常用方药 | 第58-61页 |
1 植物药治疗痹证 | 第58页 |
2 藤类药治疗痹证 | 第58-59页 |
3 动物药治疗痹证 | 第59-60页 |
4 常见有毒中草药治疗痹证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小结及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参考古籍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