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微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研究--以万方科技学院德育为主要案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一、研究目的第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3-15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5-16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及创新点第16-18页
  一、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二、研究特色及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微网络与德育环境变化第18-28页
 第一节 微网络的内涵及其特征第18-19页
  一、微网络的内涵第18页
  二、微网络的特征第18-19页
 第二节 微网络德育环境的界定第19-21页
  一、微网络环境下的“微德育载体”第19-20页
  二、微网络环境下的“微教育”第20-21页
  三、微网络环境下的“微技能与微素养”第21页
 第三节 微网络引发的德育环境变化第21-24页
  一、微网络引发的德育信息内容与传播的变化第21-22页
  二、微网络引发的德育自由性与开发性的变化第22-23页
  三、微网络引发的德育共享性与开放性的变化第23-24页
 第四节 微德育价值第24-28页
  一、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中对道德品性发展的要求第24-25页
  二、净化微网络舆论及对道德生态环境的要求第25-26页
  三、符合学生专业拓展、德育隐性微课的要求第26页
  四、提升学生未来社会生活中潜力发展的诉求第26-28页
第三章 微网络在高校学生中使用现状——以四校在校生为例第28-42页
 一、从微网络主要工具使用现状及频率角度分析第29-32页
 二、从微网络特点下学生关注的信息内容角度分析第32-36页
 三、从微网络德育在高校开展的可实现性角度分析第36-42页
第四章 微网络对高校德育产生的影响、挑战及产生原因——与万方科技学院在校生相结合第42-53页
 第一节 微网络对高校德育受众的影响第42-47页
  一、微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影响第42-44页
  二、微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取向、价值观念的影响第44-45页
  三、微网络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处世心理的影响第45-46页
  四、微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维护的影响第46-47页
 第二节 微网络对高校德育的挑战第47-50页
  一、微网络西方价值观念渗透第48-49页
  二、微网络垃圾文化的传播第49页
  三、微网络道德失范和违法行为第49-50页
  四、微网络成瘾引发的弊端第50页
 第三节 微网络高校德育现状产生原因的浅层机理分析第50-53页
第五章 微网络视角下高校德育革新——以万方科技学院德育为主要案例第53-72页
 第一节 革新微网络视角下的高校主体性德育框架第53-59页
  一、转变出发点,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第53-54页
  二、调整内容,促使学生自觉融入德育过程第54-56页
  三、创新方式,发挥高校德育主体性作用第56-58页
  四、优化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第58-59页
 第二节 创新微网络高校德育工作理念第59-61页
  一、微网络资源与传统德育资源相组合第59-60页
  二、平等的互动与思想主导相结合第60-61页
 第三节 完善微网络高校德育动力机制第61-66页
  一、加强内源——高校学生的自律机制第61-64页
  二、加强外源——德育的评价、激励、培训制度第64-66页
 第四节 优化微网络高校德育平台第66-68页
  一、传统网络德育平台现状及发展障碍第66-67页
  二、微网络德育平台的发展及可切入点第67-68页
 第五节 提高微网络德育工作者的微素养第68-72页
  一、提高德育工作者舆情引导能力第68-69页
  二、提高德育工作者德育开发应用技能第69-70页
  三、提高德育工作者心理素养和心理疏导能力第70-72页
结语第72-73页
附录 1第73-75页
附录 2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致谢第80-81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