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直流接触器动态特性建模及其优化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接触器动态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双绕组电磁机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接触器动态特性建模 | 第17-35页 |
·引言 | 第17页 |
·接触器动力学模型 | 第17-22页 |
·刚体的动力学模型 | 第17-18页 |
·柔性体运动微分方程 | 第18-21页 |
·碰撞模型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接触器静态反力模型 | 第24-29页 |
·反力过程分析 | 第25-27页 |
·反力理论计算 | 第27-29页 |
·实验验证 | 第29页 |
·接触器电磁系统模型 | 第29-32页 |
·双绕组电路模型 | 第29-30页 |
·磁路模型 | 第30-32页 |
·接触器机械运动模型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接触器动态特性分析 | 第35-50页 |
·引言 | 第35页 |
·动态特性的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电磁吸力的动态计算方法 | 第36页 |
·机械反力的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接触器仿真系统的建立 | 第37-45页 |
·电磁系统建模 | 第37-39页 |
·柔性体建模 | 第39-41页 |
·控制系统建模 | 第41-43页 |
·机械系统建模 | 第43-45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动态过程分析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对比 | 第46-48页 |
·吸反力配合关系研究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接触器动态特性关键参数分析 | 第50-63页 |
·引言 | 第50页 |
·优化目标和参数的选取 | 第50-53页 |
·变量的确定 | 第50-51页 |
·优化目标的选取 | 第51-53页 |
·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主反簧对吸反力特性的影响 | 第53页 |
·导磁体直径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主触头压簧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4页 |
·衔铁质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关键优化参数的确定 | 第55-58页 |
·可控因素水平表的确定 | 第55-56页 |
·显著因素分析 | 第56-57页 |
·正交实验优化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关键参数模型的提取 | 第58-60页 |
·均匀设计表的确定 | 第59-60页 |
·回归模型分析 | 第60页 |
·结果对比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接触器动态特性优化 | 第63-73页 |
·引言 | 第63页 |
·接触器动态特性数值计算模型 | 第63-69页 |
·电磁吸力计算方法 | 第64-67页 |
·机械反力求解 | 第67-68页 |
·运动方程的求解 | 第68页 |
·结果对比 | 第68-69页 |
·优化方法 | 第69-71页 |
·遗传算法及其基本要素 | 第69-70页 |
·优化流程 | 第70页 |
·多变量多目标优化 | 第70-71页 |
·优化结果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