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与汉代阐释学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章 谶纬与汉代阐释学语境 | 第19-29页 |
第一节 谶纬何谓 | 第19-25页 |
一、“谶”“纬”有别 | 第19-22页 |
二、异名同实 | 第22-23页 |
三、求同存异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汉代谶纬阐释学语境 | 第25-29页 |
一、政治语境 | 第25-26页 |
二、时代诉求 | 第26-27页 |
三、文化语境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汉代谶纬阐释学的内在结构 | 第29-41页 |
第一节 谶纬阐释学的主体支柱 | 第29-37页 |
一、依附于经,照本宣科 | 第29-33页 |
二、他山之石,衍及旁义 | 第33-37页 |
第二节 谶纬阐释学的横向结构 | 第37-41页 |
一、五行为绳,凝聚相关 | 第37-40页 |
二、阐释为辅,政教为用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谶纬与汉代阐释学话语 | 第41-55页 |
第一节 从“见仁见智”到“诗无达诂” | 第41-46页 |
一、见仁见智 | 第41-42页 |
二、“《诗》无达诂” | 第42-45页 |
三、“诗无达诂”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从“诗言志”到“诗言持” | 第46-50页 |
一、“诗言志” | 第46-48页 |
二、“诗言持” | 第48-49页 |
三、“持”越“志”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从“性本情末”到“诗缘情” | 第50-55页 |
一、性本情末 | 第50-52页 |
二、“诗缘情” | 第52-54页 |
三、融“性”于“情”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汉代谶纬阐释学的意义 | 第55-61页 |
第一节“移花接木”的训诂学意义 | 第55-57页 |
一、许慎对谶纬阐释理论的运用 | 第55-56页 |
二、郑玄对谶纬阐释理论的吸收 | 第56-57页 |
第二节“符命应受”的心理学意义 | 第57-61页 |
一、“顺天应命”的原始心理 | 第58页 |
二、“圣人异表”的崇拜心理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