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掘进工作面通风方式 | 第11-14页 |
| ·压入式通风 | 第12页 |
| ·抽出式通风 | 第12页 |
| ·混合式通风 | 第12-13页 |
| ·长距离掘进通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掘进巷道混合式通风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掘进通风粉尘分布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FLUENT工作流程图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粉尘扩散及贴壁射流理论 | 第18-24页 |
| ·粉尘的理化特性 | 第18-19页 |
| ·化学成分 | 第18页 |
| ·粉尘浓度 | 第18页 |
| ·粉尘分散度 | 第18-19页 |
| ·矿尘的沉降和扩散规律 | 第19-21页 |
| ·矿尘在井巷中的沉降 | 第19-20页 |
| ·矿尘的扩散 | 第20页 |
| ·排尘风速 | 第20-21页 |
| ·掘进面综合防尘措施 | 第21-22页 |
| ·贴壁射流运动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掘进巷道内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 | 第24-35页 |
| ·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 | 第24-27页 |
| ·气固两相流的模拟方法 | 第24页 |
| ·气固两相流的基本方程及相间耦合 | 第24-27页 |
| ·湍流流动模拟 | 第27-30页 |
| ·湍流基本方程 | 第27-28页 |
|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第28-29页 |
| ·标准k-ε 湍流模型 | 第29-30页 |
| ·粉尘运动的数学模型 | 第30-34页 |
| ·两相流动数值模拟常用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 ·颗粒轨道模型 | 第32-33页 |
| ·颗粒间相互作用模型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掘进巷道混合式通风数值模拟 | 第35-50页 |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矿山概况 | 第35页 |
| ·几何模型 | 第35-36页 |
| ·计算网格的生成 | 第36-38页 |
| ·计算网格分类 | 第37页 |
| ·计算网格的生成 | 第37-38页 |
| ·边界条件 | 第38-43页 |
| ·连续相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39-40页 |
| ·离散相射流源及边界条件设定 | 第40-43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3-49页 |
| ·混合式通风风流分布规律数值模拟 | 第43-45页 |
| ·爆破粉尘浓度随时间变化数值模拟 | 第45-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压抽风口位置、风量配比等参数对通风排尘的影响 | 第50-64页 |
| ·压抽风口位置对排尘效果影响的分析 | 第50-54页 |
| ·压风口位置的确定 | 第50-52页 |
| ·抽风口位置的确定 | 第52-54页 |
| ·压抽风量比对排尘效果影响的分析 | 第54-57页 |
| ·抽风量等于压风量 | 第55页 |
| ·抽风量大于压风量 | 第55-57页 |
| ·风筒悬挂高度对排尘效果的影响 | 第57-60页 |
| ·合理通风参数的确定 | 第60-61页 |
| ·现场实验验证 | 第61-63页 |
| ·测点布置 | 第61页 |
| ·测试方法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64-65页 |
|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