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概述 | 第10-12页 |
·VOCs的定义和种类 | 第10页 |
·VOCs的来源与危害 | 第10-11页 |
·VOCs的相关控制标准 | 第11-12页 |
·VOCs控制技术 | 第12-14页 |
·传统技术 | 第12-13页 |
·一般新技术 | 第13-14页 |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VOCs技术 | 第14-21页 |
·低温等离子体的概述 | 第14-17页 |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VOCs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VOCs的机理性实验研究现状 | 第20页 |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VOCs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控制技术 | 第21-23页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测试方法 | 第25-30页 |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甲醛 | 第25-26页 |
·实验药品 | 第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实验系统流程及实验装置 | 第26-28页 |
·实验系统流程 | 第26-27页 |
·脉冲高压供电系统 | 第27页 |
·等离子体反应器 | 第27-28页 |
·测试方法 | 第28-30页 |
·甲醛浓度测试及降解率计算 | 第28页 |
·O_3、CO和CO_2浓度的测定 | 第28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脉冲放电协同MnO_2催化剂降解甲醛的机理性实验研究 | 第30-43页 |
·单独脉冲放电对甲醛的降解实验研究 | 第30-33页 |
·甲醛降解率随脉冲电压的变化 | 第30-31页 |
·过程产物O_3浓度的测量 | 第31页 |
·最终产物CO和CO_2浓度的测量 | 第31-33页 |
·脉冲放电协同MnO_2催化剂对甲醛的降解实验研究 | 第33-36页 |
·MnO_2催化剂负载量对甲醛降解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过程产物O_3浓度的测量 | 第34-35页 |
·最终产物CO和CO_2浓度的测量 | 第35-36页 |
·脉冲放电协同稀土La改性MnO_2催化剂对甲醛的降解实验研究 | 第36-38页 |
·La改性MnO_2催化剂协同脉冲放电降解甲醛的效果 | 第37页 |
·La改性MnO_2催化剂在降解甲醛中CO和CO_2产物的变化 | 第37-38页 |
·La改性MnO_2催化剂在降解甲醛的O_3浓度的变化 | 第38页 |
·脉冲放电协同MnO_2催化剂降解甲醛的协同机理分析 | 第38-42页 |
·MnO_2催化剂对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的影响 | 第39-40页 |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对MnO_2催化剂的影响 | 第40-41页 |
·脉冲放电协同催化剂降解甲醛的反应过程分析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脉冲放电降解甲醛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3-58页 |
·一次自由基的生成 | 第43-48页 |
·电子碰撞产生自由基 | 第44-45页 |
·电荷转移产生自由基 | 第45-46页 |
·一次自由基的计算 | 第46-48页 |
·二次自由基生成及甲醛降解反应过程模拟 | 第48-57页 |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二次自由基HO_2和O_3的生成 | 第50-54页 |
·不同脉冲电压对甲醛降解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不同背景气体对甲醛降解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最终产物CO和CO_2的生成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脉冲放电协同MnO_2催化剂降解甲醛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8-65页 |
·脉冲放电协同MnO_2催化剂降解甲醛反应动力学模拟 | 第58-61页 |
·甲醛在MnO_2催化剂参与下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58-59页 |
·O_3在MnO_2催化剂参与下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59-60页 |
·CO和CO_2在MnO_2催化剂参与下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0-61页 |
·脉冲放电协同稀土La改性MnO_2催化剂降解甲醛的反应动力学模拟 | 第61-64页 |
·甲醛在稀土La改性MnO_2催化剂参与下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1-62页 |
·O_3在稀土La改性MnO_2催化剂参与下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2-63页 |
·CO和CO_2在稀土La改性MnO_2催化剂参与下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