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早熟玉米群体选系抗性评价及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前言第12-28页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3-26页
     ·玉米生产简要概况第13-15页
     ·种质资源利用的重要性第15-16页
     ·国内外种质改良创新方法第16-18页
     ·国内外种质改良创新进展第18-21页
     ·国内外外引玉米种质的利用进展第21-24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研究进展第24-2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综合农艺性状评价第26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对丝黑穗抗性评价第26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对大斑病抗性评价第26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与黑龙江部分早熟自交系杂种优势关系分析第26-27页
   ·技术路线第27-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37页
   ·供试材料第28-29页
     ·61 份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第28-29页
     ·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自交系第29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综合农艺性状评价方法第29-31页
     ·试验设计第29-30页
     ·调查项目及方法第30-31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方法第31-32页
     ·种植方法第31页
     ·毒源保存第31页
     ·接种方法第31页
     ·病情调查及分级标准第31-32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对大斑病的抗性鉴定方法第32-34页
     ·种植方法第32页
     ·菌种来源第32页
     ·接种病菌的培养和扩繁第32-33页
     ·接种方法第33页
     ·病情调查及分级标准第33-34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与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关系鉴定第34页
     ·杂交组合配制第34页
     ·杂交组合田间鉴定第34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34-37页
     ·方差分析第34-36页
     ·配合力分析第36页
     ·杂种优势分析第36页
     ·杂种优势群分析第36-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75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主要农艺性状评价第37-43页
     ·加拿大群体选系的熟期第37页
     ·群体选系的株高及穗位高第37-38页
     ·群体选系间产量性状的差异分析第38-39页
     ·群体选系农艺性状的总体评价第39-43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的抗性评价第43-47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第43-45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对大斑病的抗性评价第45-47页
   ·供试材料的配合力分析第47-64页
     ·供试材料主要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第47-48页
     ·供试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的配合力分析第48-64页
   ·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与黑龙江省部分早熟自交系间的杂种优势关系第64-65页
   ·杂交组合单株产量对照优势分析第65-74页
   ·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分析第74-75页
4 讨论第75-80页
   ·供试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的抗性表现第75-76页
   ·关于加拿大玉米群体选系配合力表现第76-77页
   ·关于61 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选系的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第77-78页
   ·关于供试群体选系的主要利用途径和改良方向第78-80页
5 结论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cBCP1基因对玉米的遗传转化及耐碱性功能验证
下一篇:马铃薯主要光合特性与产量及品质性状相关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