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政治文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9页 |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相关研究综述及概念界定 | 第10-18页 |
| (一)政治文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二)民族政治文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 (三)土族政治文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 三、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第18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二)写作思路 | 第18页 |
| 四、创新点、难点及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 (一)创新点 | 第18页 |
| (二)难点及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互助土族政治文化现状 | 第19-48页 |
| 第一节 政治认知状况 | 第19-25页 |
| 一、输出认知 | 第19-21页 |
| 二、输入认知 | 第21-22页 |
| 三、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知 | 第22-24页 |
| 四、对政治角色的认知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政治情感状况 | 第25-41页 |
| 一、对政治体系的情感 | 第26-35页 |
| 二、对政治过程的情感 | 第35-39页 |
| 三、对政府政策的情感 | 第39-41页 |
| 第三节 政治评价状况 | 第41-48页 |
| 一、对政府机关的评价 | 第41-42页 |
| 二、对政治过程的评价 | 第42-43页 |
| 三、对政府政策的评价 | 第43-48页 |
| 第二章 互助土族政治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 第48-57页 |
| 第一节 互助土族政治文化的特点 | 第48-52页 |
| 一、政治认知的不平衡性 | 第48-49页 |
| 二、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和忠诚感 | 第49页 |
| 三、认同参与规范、低度的政治效能感 | 第49-50页 |
| 四、中等水平的政治评价 | 第50-52页 |
| 第二节 互助土族政治文化的成因 | 第52-57页 |
| 一、自然—历史因素 | 第52-53页 |
| 二、经济发展水平 | 第53-54页 |
| 三、教育因素 | 第54-55页 |
| 四、政治变迁进程 | 第55-56页 |
| 五、民间信仰 | 第56-57页 |
| 第三章 加强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57-65页 |
| 第一节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 第57-59页 |
| 一、完善市场体制 | 第57-58页 |
| 二、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 | 第58-59页 |
| 第二节 积极发展民族教育 | 第59-60页 |
| 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 第59页 |
| 二、提升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 | 第59-60页 |
| 第三节 坚持和完善民主制度 | 第60-62页 |
|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第60-61页 |
| 二、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第61-62页 |
| 三、坚持和完善协商制度 | 第62页 |
| 第四节 优化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 第62-65页 |
| 一、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培育理性的政治意识 | 第63页 |
| 二、通过学校教育强化现代公民意识 | 第63-64页 |
| 三、普及大众传媒,拓宽政治社会化的渠道 | 第64-65页 |
| 结语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 附录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