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W水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注采系统调整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0-12页
     ·研究内容第10-11页
     ·技术路线第11-12页
第2章 研究区块油藏基本特征第12-20页
   ·地质背景第12-13页
   ·油藏特征第13页
     ·油藏类型第13页
     ·温压系统第13页
   ·构造特征第13-14页
   ·沉积特征第14页
     ·沉积物源第14页
     ·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第14页
   ·储层特征第14-19页
     ·砂体厚度第14-15页
     ·孔隙度第15页
     ·渗透率第15页
     ·含水饱和度第15-16页
     ·储层非均质性第16-19页
   ·储量评价第19页
   ·开发历程第19-20页
第3章 研究区块整体和单井的生产动态特征第20-37页
   ·油田生产概况第20-25页
   ·含水率变化特征第25-27页
   ·注采连通性特征第27-37页
第4章 研究区块开发效果评价第37-74页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第37-38页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第38-40页
   ·产量变化规律第40-50页
     ·产量区域变化规律第40-42页
     ·产量递减分析第42-50页
   ·压力变化特征第50-51页
     ·压力保持水平状况评价第50-51页
     ·油藏合理压力保持水平第51页
   ·存水率、耗水率第51-56页
     ·阶段存水率与含水率关系第51-53页
     ·累计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第53-55页
     ·耗水率第55-56页
   ·注水量第56-60页
     ·注水井初期吸水能力较大,目前注水不足,欠注井较多第56-58页
     ·地层吸水能力分析第58-60页
   ·采油采液速度第60-61页
     ·采油、液速度分析第60-61页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分析第61页
   ·采收率第61-67页
     ·水驱曲线法第61-62页
     ·产量递减法第62-63页
     ·Logistic 函数法第63-65页
     ·井网密度法第65页
     ·童氏图版法第65-66页
     ·采收率预测第66-67页
   ·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第67-71页
     ·因素集的建立第68页
     ·建立评语集第68页
     ·建立权重集第68-69页
     ·确定隶属函数第69-70页
     ·综合评价第70-71页
   ·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第71-74页
     ·地质因素第71页
     ·油藏工程因素第71-74页
第5章 研究区块注采系统调整第74-83页
   ·注采调整目的第74页
   ·注采调整原则第74页
   ·调整技术指标第74-77页
     ·最低合理流动压力第74-75页
     ·注水压力第75-76页
     ·注采比第76-77页
     ·注水量第77页
     ·采油速度第77页
   ·注采系统调整方式第77-83页
     ·井网调整第77-79页
     ·注采对应关系调整第79-83页
第6章 结论与认识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XM油田低矿化度注水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川西气田开采后期困难井单点增压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