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0页 |
·引言 | 第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乡村建设研究 | 第19-22页 |
·乡村人居林规划建设研究 | 第22-25页 |
·林木树冠覆盖研究 | 第25-27页 |
·研究展望 | 第27-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30-3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0-32页 |
·自然概况 | 第30-31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1-32页 |
·凌河镇生态建设情况 | 第3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分析方法及工具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山东安丘凌河镇人居林结构分析 | 第34-48页 |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实地调查 | 第34-35页 |
·数据分析 | 第35-37页 |
·人居林科、属、种组成特征分析 | 第37-39页 |
·人居林的生活型分析 | 第39-40页 |
·人居林优势树种组成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人居林乔木树种多样性指数特征分析 | 第41-45页 |
·物种丰富度分析 | 第43-44页 |
·Simpson 生态优势度指数及 Pielou 均匀度指数分析 | 第44页 |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4-45页 |
·古树名木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现实树冠覆盖评价 | 第48-65页 |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49-52页 |
·数据来源 | 第49页 |
·研究方法 | 第49-52页 |
·林木树冠覆盖总体特征分析 | 第52-56页 |
·树冠覆盖率 | 第52-53页 |
·树冠覆盖的斑块特征 | 第53-56页 |
·以树种为单位的树冠覆盖分析 | 第56-60页 |
·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树冠覆盖分析 | 第60-61页 |
·现实树冠覆盖率评价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潜在树冠覆盖分析 | 第65-77页 |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66-67页 |
·数据来源 | 第66页 |
·研究方法 | 第66-67页 |
·潜在树冠覆盖空间及数量分析 | 第67-69页 |
·潜在树冠覆盖数量分析 | 第67-68页 |
·潜在树冠覆盖空间分析 | 第68-69页 |
·潜在树冠覆盖斑块分析 | 第69-73页 |
·潜在树冠覆盖斑块粒级结构分析 | 第69-70页 |
·现实、潜在树冠覆盖斑块粒级结构对比 | 第70-71页 |
·不同生态用地类型斑块粒级结构分析 | 第71-73页 |
·不同行政村的潜在树冠覆盖斑块分布特征 | 第73-76页 |
·潜在树冠覆盖斑块数量分析 | 第73-74页 |
·潜在树冠覆盖斑块空间分布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居民意愿与乡村生态建设优化方案 | 第77-88页 |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77页 |
·数据来源 | 第77页 |
·研究方法 | 第77页 |
·需求意愿分析 | 第77-81页 |
·村民对现状满意度分析 | 第77-79页 |
·村民对人居林需求意愿分析 | 第79-80页 |
·对潜在的生态用地的利用意愿 | 第80-81页 |
·乡村人居林优化布局研究 | 第81-85页 |
·优化原则 | 第81-82页 |
·优化目标的制定 | 第82页 |
·基于居民意愿及潜在树冠分析的优化结果 | 第82-85页 |
·小结 | 第85-8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8-92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讨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 | 第98-102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