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模式的发展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13页 |
2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受众互动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25页 |
·新媒体技术和受众互动传播的基本理论 | 第13-19页 |
·新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 第13-16页 |
·什么是新媒体技术 | 第13-14页 |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 第14-15页 |
·新媒体技术的种类 | 第15-16页 |
·受众互动传播的基本理论 | 第16-19页 |
·什么是受众互动传播 | 第16-17页 |
·受众互动传播的途径 | 第17-18页 |
·受众互动传播的特征 | 第18-19页 |
·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的现状 | 第19-25页 |
·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相互促进 | 第19-23页 |
·多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简单化 | 第19-21页 |
·流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主动性 | 第21-23页 |
·"3G"技术与受众互动移动性 | 第23页 |
·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共同发展 | 第23-25页 |
3 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的模式建构 | 第25-41页 |
·新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过程的理论建构 | 第25-29页 |
·新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理论建构的客观要求 | 第25-26页 |
·新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模式理论建构的基本样式 | 第26-28页 |
·新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模式理论建构应注意的问题 | 第28-29页 |
·新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过程的实际操作模式 | 第29-32页 |
·新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过程实际操作模式的分类 | 第29-30页 |
·新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过程实际操作模式的要素组合 | 第30-31页 |
·新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过程实际操作模式的最优化 | 第31-32页 |
·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模式建构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2-35页 |
·克服简单化 | 第32-33页 |
·避免重复化 | 第33-34页 |
·资源集约化 | 第34页 |
·效益最大化 | 第34-35页 |
·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模式重构社会舆论空间 | 第35-41页 |
·重构社会舆论的"公共空间" | 第36-37页 |
·重构社会舆论的"公民身份" | 第37-41页 |
4 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模式的社会变革 | 第41-54页 |
·正确看待受众互动传播模式对社会的宏观变革 | 第41-45页 |
·信息环境重构社会结构形态 | 第41-42页 |
·受众中心论挑战大众接受心理 | 第42-43页 |
·去中心化变革舆论导向 | 第43-44页 |
·威权体系向民主体制的转化 | 第44-45页 |
·正确处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受众传播地位的提升 | 第45-48页 |
·处理好从"被动"到"主动"的关系 | 第45-46页 |
·处理好从不平等到平等的关系 | 第46-48页 |
·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下受众话语权的掌控 | 第48-54页 |
·新媒体技术下受众话语权的变迁 | 第48-50页 |
·新媒体技术下参与式受众的产生 | 第50-51页 |
·新媒体技术下受众话语权的掌控 | 第51-54页 |
5 新媒体技术下受众互动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54-59页 |
·新媒体技术下互动传播催生各类问题 | 第54-56页 |
·注意互动传播泛滥产生信息过剩 | 第54页 |
·防止互动传播盲目性产生网络暴力 | 第54-55页 |
·避免互动传播不均衡加深数字鸿沟 | 第55-56页 |
·新媒体技术下良性互动传播发展对策 | 第56-59页 |
·新媒体应加强技术控制 | 第56-57页 |
·内容过滤技术 | 第56页 |
·网络实名制的实施 | 第56-57页 |
·新媒体技术下应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