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G综合法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English Catalog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发展 | 第18-21页 |
2 景观评价理论基础 | 第21-46页 |
·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景观 | 第21-24页 |
·景观资源 | 第24-25页 |
·景观敏感度 | 第25页 |
·景观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 | 第25-32页 |
·景观评价理论四个学派 | 第26-30页 |
·景观评价方法两个阵营 | 第30-32页 |
·景观视觉资源管理系统 | 第32-39页 |
·VMS | 第33-36页 |
·VRM | 第36-38页 |
·比较与讨论 | 第38-39页 |
·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原理和方法 | 第39-42页 |
·相对坡度与景观敏感度(Sa) | 第39-40页 |
·相对距离景观视觉敏感度(Sd) | 第40-41页 |
·出现机率景观视觉敏感度(St) | 第41-42页 |
·醒目程度景观视觉敏感度(Sc) | 第42页 |
·景观视觉敏感度综合分析 | 第42页 |
·景观评价主体影响研究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3 ASG综合评价方法构建 | 第46-61页 |
·景观视觉质量评价方法原则 | 第46-47页 |
·层次分析法分析及ASG构建 | 第47-51页 |
·层次分析法概论 | 第47-48页 |
·优劣势分析 | 第48-49页 |
·在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层次分析法构建ASG | 第50-51页 |
·美景度评价法分析及ASG构建 | 第51-53页 |
·SBE法概论 | 第51-52页 |
·优劣势分析 | 第52页 |
·在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美景度法构建ASG | 第53页 |
·地理信息系统评价方法分析及ASG构建 | 第53-58页 |
·GIS方法分析 | 第53-54页 |
·GIS方法构建ASG | 第54-58页 |
·ASG综合法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4 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理论框架 | 第61-79页 |
·景观视觉质量概念界定 | 第61-62页 |
·研究内容 | 第62-63页 |
·评价应用阶段 | 第63-64页 |
·评价程序 | 第64-65页 |
·理论框架 | 第65-67页 |
·评价指标 | 第67-77页 |
·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67页 |
·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67-68页 |
·AHP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68-77页 |
·评价结果的数据处理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5 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 第79-120页 |
·评价实例的选择 | 第7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79-84页 |
·位置 | 第79-80页 |
·景观资源条件 | 第80-83页 |
·景区景点 | 第83-84页 |
·数据获取 | 第84页 |
·评价准备 | 第84-87页 |
·评价样本选择 | 第84-85页 |
·评价者的选择 | 第85-87页 |
·评价阶段 | 第87-106页 |
·景观资源评价 | 第87-96页 |
·美景度评价 | 第96-97页 |
·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 | 第97-10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8页 |
·现场调查问卷 | 第106-109页 |
·景观资源质量评价 | 第109-112页 |
·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 | 第112-114页 |
·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 第114-11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18-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研究结论 | 第12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5页 |
附录 | 第135-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