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犯中止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研究的意义与选题背景 | 第9页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 第9页 |
(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9-11页 |
1 帮助犯的概念及性质 | 第11-17页 |
·帮助犯的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帮助犯 | 第11-12页 |
·帮助故意和帮助行为 | 第12-13页 |
·帮助犯的性质 | 第13-17页 |
·帮助犯性质之争 | 第13-15页 |
·帮助犯性质之我见 | 第15-17页 |
2 帮助犯中止的相关学说 | 第17-21页 |
·帮助犯中止学说论争 | 第17-19页 |
·客观主义学说 | 第17-18页 |
·主观主义学说 | 第18页 |
·折衷主义学说 | 第18-19页 |
·帮助犯中止学说辨析 | 第19-21页 |
3 帮助犯中止的成立条件及法律后果 | 第21-31页 |
·帮助犯中止的成立条件 | 第21-28页 |
·帮助犯中止的时间性、自动性 | 第21-25页 |
·对帮助犯中止有效性的讨论 | 第25-28页 |
·帮助犯中止的法律后果 | 第28-31页 |
·对帮助犯的处罚 | 第28-29页 |
·对中止犯的处罚 | 第29页 |
·对帮助犯中止的处罚 | 第29-31页 |
4 帮助犯中止的认定 | 第31-41页 |
·帮助犯中止的认定标准探讨 | 第31-36页 |
·准中止理论 | 第31-33页 |
·共犯关系脱离理论 | 第33-35页 |
·帮助犯中止的认定标准 | 第35-36页 |
·帮助犯中止的具体认定 | 第36-39页 |
·以帮助犯为视角 | 第36-38页 |
·以帮助行为为视角 | 第38-39页 |
·片面帮助犯的中止 | 第39-41页 |
·片面帮助犯的性质 | 第39-40页 |
·片面帮助犯的中止 | 第40-41页 |
5 帮助犯中止完善的建议 | 第41-46页 |
·帮助犯中止的理论完善 | 第41-42页 |
·借鉴准中止犯理论 | 第41-42页 |
·引入帮助犯脱离理论 | 第42页 |
·帮助犯中止的立法完善 | 第42-46页 |
·将帮助犯在刑法中予以明确规定 | 第42-43页 |
·将帮助犯的准中止纳入中止范畴 | 第43-44页 |
·增设共同犯罪中止条款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