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

本论文创新点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7页
   ·引言第13页
   ·燃料电池概述第13-15页
     ·燃料电池的概念和分类第13-14页
     ·燃料电池的发展瓶颈第14-15页
   ·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第15-22页
     ·氧还原反应路径和机理第15-16页
     ·氧还原电催化剂第16-22页
       ·铂基电催化剂第16-17页
       ·钯基电催化剂第17-18页
       ·氮掺杂碳基电催化剂第18-19页
       ·金属与氮共掺杂碳基电催化剂第19-20页
       ·金属负载石墨烯电催化剂第20-22页
   ·电催化反应及电催化剂设计的理论模拟研究第22-34页
     ·电催化反应的理论模拟研究第22-29页
       ·溶剂效应第22-24页
       ·电极电势的模拟第24-29页
     ·电催化剂设计的理论模拟研究第29-34页
       ·氢电极电催化剂的理论研究第29-30页
       ·氧电极电催化剂的理论研究第30-34页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7页
第二章 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第47-58页
   ·理论模型第47-52页
     ·含氧物种吸附自由能的计算及其之间的定量关系第47-48页
     ·氧还原反应路径的分析第48-50页
     ·各个氧还原反应步骤标准平衡电势的计算及活性控制步骤的确定第50-51页
     ·ORR活性火山(Volcano)关系图的构建第51页
     ·各种石墨烯结构对含氧物种吸附能力的电子结构分析第51-52页
   ·计算方法第52-55页
     ·密度泛函理论第52-53页
     ·周期性结构模型和布洛赫定理第53-54页
     ·赝势和自洽计算第54-55页
   ·相关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软件包介绍第55页
 附录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第三章 不同类型氮掺杂石墨烯作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第58-78页
   ·引言第58页
   ·计算模型和参数第58-60页
   ·氧还原反应中间体(~*O_2,~*OOH,~*O和~*OH)的吸附特性第60-63页
   ·氧还原反应路径分析第63-65页
   ·活性控制步骤和活性火山关系第65-69页
   ·石墨烯氮掺杂结构的形成能第69页
   ·石墨烯氮掺杂结构作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分析第69-70页
   ·石墨烯氮掺杂结构对含氧物种的吸附强度与其电子结构的关系第70-73页
   ·本章小结第73页
 附录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第四章 过渡金属(铁钴镍)与氮共掺杂石墨烯作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第78-100页
   ·引言第78页
   ·计算模型和参数第78-79页
   ·氧还原反应中间体(~*O_2,~*OOH,~*O和~*OH)的吸附特性第79-84页
   ·氧还原反应路径分析第84-86页
   ·活性控制步骤和活性火山关系第86-89页
   ·金属与氮共掺杂石墨烯结构的形成能第89-90页
   ·金属与氮共掺杂石墨烯结构作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分析第90-91页
   ·金属与氮共掺杂石墨烯结构对含氧物种的吸附强度与其电子结构的关系第91-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附录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第五章 铁钴镍负载石墨烯作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第100-120页
   ·引言第100页
   ·计算模型与参数第100-101页
   ·氧还原反应中间体(~*O_2,~*OOH,~*O和~*OH)的特性吸附第101-106页
   ·活性控制步骤和活性火山关系第106-109页
   ·铁钴镍负载石墨烯结构的键合能第109-110页
   ·铁钴镍负载石墨烯结构作为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分析第110-111页
   ·铁钴镍负载石墨烯结构对含氧物种的吸附强度与其电子结构的关系第111-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附录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20-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土壤水分胁迫与稳定同位素的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研究
下一篇:纳米电极体系界面结构及过程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