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1 绪论 | 第16-2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生态水文学的概念 | 第18-20页 |
·湿地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湿地植被-土壤-大气(SPAC)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7-2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 鄱阳湖概况 | 第29-33页 |
·湖区地理位置 | 第29-30页 |
·湖区地形地貌 | 第30页 |
·湖区水文气候特征 | 第30-31页 |
·湿地生态 | 第31-33页 |
·湿地植被的类型与分布 | 第31-32页 |
·越冬候鸟的分布及迁徙特征 | 第32-33页 |
3 鄱阳湖水文情势与湿地变化特征分析 | 第33-59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Mann-Kendall检验 | 第33-34页 |
·滑动平均法 | 第34页 |
·小波分析法 | 第34-35页 |
·标准化降水指数 | 第35-36页 |
·鄱阳湖星子站降水特征 | 第36-40页 |
·资料收集 | 第36-37页 |
·降水量变化特征 | 第37-38页 |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 第38-40页 |
·鄱阳湖星子站水位特征 | 第40-45页 |
·水位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0-43页 |
·近20年水位演变趋势 | 第43-45页 |
·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因子 | 第45-47页 |
·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模型检验 | 第47页 |
·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47-51页 |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第47-48页 |
·湿地景观格局分类及评价结果 | 第48页 |
·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48-51页 |
·鄱阳湖湿地丰水期的水化学特征 | 第51-57页 |
·样品采集 | 第52页 |
·样品处理及分析 | 第52-53页 |
·鄱阳湖湿地水化学特征 | 第53-55页 |
·鄱阳湖湿地水环境特征 | 第55-56页 |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鄱阳湖湿地植被苔草对干旱的响应机制 | 第59-77页 |
·对比分析苔草在干旱与湿润两种情景下的响应特征 | 第60-66页 |
·实验设计 | 第61-63页 |
·苔草对干旱的响应 | 第63-66页 |
·苔草对不同干旱等级的响应特征 | 第66-76页 |
·实验设计 | 第67-69页 |
·实验测量指标 | 第69-70页 |
·苔草对不同干旱等级的响应 | 第70-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鄱阳湖湿地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分析 | 第77-82页 |
·研究方法 | 第77-78页 |
·样品采集 | 第77-78页 |
·样品测试 | 第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1页 |
·δD和δ~(18)O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第78-80页 |
·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温度的相关关系 | 第80-81页 |
·氘盈余的变化特征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土壤-植被-大汽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82-98页 |
·土壤-大汽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82-87页 |
·样品采集及样品处理 | 第82-8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3-87页 |
·地下水、土壤水及河湖水氢氧同位素对降水的响应 | 第87-95页 |
·样品采集 | 第87-88页 |
·样品处理 | 第88-8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9-95页 |
·植物水的氢氧同位素对降水的响应 | 第95-96页 |
·土壤水-植被水-大汽水氢氧同位素的关系 | 第96-97页 |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第96页 |
·土壤水-河水-植被水-大气降水中氧同位素的转移规律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7 鄱阳湖湿地土壤-植被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98-104页 |
·土壤碳氮稳定同位素 | 第98-100页 |
·样品采集及样品处理 | 第98-9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0页 |
·植被优势种和表层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 | 第100-102页 |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10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2页 |
·植被碳稳定同位素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 第102页 |
·数据来源及样品处理 | 第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4-106页 |
·研究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