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9-20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镇泾油田地应力场演化史 | 第22-28页 |
| §2.1 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场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22-23页 |
| §2.2 燕山期古构造应力场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23-26页 |
| §2.3 喜马拉雅期古构造应力场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28-40页 |
| §3.1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29-36页 |
| ·标准层位的选取 | 第29-30页 |
| ·建立标准井计算标准化校正值 | 第30-36页 |
| §3.2 环境校正 | 第36-39页 |
| ·声波、密度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 | 第36-37页 |
| ·自然伽玛、中子曲线环境校正 | 第37-3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测试分析 | 第40-48页 |
| §4.1 动静态力学参数测试 | 第40-43页 |
| §4.2 岩石力学动静态参数转换 | 第43-4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岩石力学参数计算 | 第48-64页 |
| §5.1 测井计算岩石弹性参数 | 第48-50页 |
| §5.2 岩石力学强度参数的测井计算 | 第50-51页 |
| §5.3 横波时差曲线重构 | 第51-54页 |
| ·重构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 ·重构横波时差与实测横波时差对比 | 第52-54页 |
| §5.4 岩石力学参数测井计算实例 | 第54-60页 |
| ·直井实例 | 第55-58页 |
| ·水平井实例 | 第58-60页 |
| §5.5 岩石力学参数特征分析 | 第60-6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地应力计算及剖面建立 | 第64-93页 |
| §6.1 地应力构成 | 第64-65页 |
| §6.2 有效应力概念 | 第65-66页 |
| §6.3 现今地应力大小的确定 | 第66-76页 |
| ·测量地应力的压裂法 | 第66-69页 |
| ·测井资料计算地应力 | 第69-72页 |
| ·单井地应力计算结果 | 第72-75页 |
| ·地应力测井数据计算结果验证 | 第75-76页 |
| §6.4 地应力方向确定 | 第76-92页 |
| ·岩心测试分析 | 第76页 |
| ·测井数据求取 | 第76-88页 |
| ·区块地应力矢量图 | 第88-92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七章 井壁稳定性评价 | 第93-120页 |
| §7.1 影响地层失稳的因素 | 第93页 |
| §7.2 井壁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93-94页 |
| §7.3 井眼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94-96页 |
| §7.4 井壁围岩应力状态分析 | 第96页 |
| §7.5 井壁围岩极限平衡性分析 | 第96-100页 |
| §7.6 水平井稳定性分析 | 第100-106页 |
| ·井斜相对方位对水平井井壁稳定性影响 | 第101-103页 |
| ·不同应力状态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 §7.7 地层稳定性分析计算实例 | 第106-113页 |
| ·直井算例 | 第107-110页 |
| ·水平井算例 | 第110-113页 |
| §7.8 井壁破裂压力计算 | 第113-114页 |
| §7.9 井壁坍塌压力的计算 | 第114-115页 |
| §7.10 安全泥浆密度窗口 | 第115-119页 |
| §7.11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 第八章 裂缝识别与裂缝发育规律研究 | 第120-145页 |
| §8.1 常规测井曲线识别裂缝的方法 | 第120-127页 |
| ·三孔隙度比值 | 第120页 |
| ·弹性模量差比 | 第120-121页 |
| ·次生孔隙度 | 第121页 |
| ·双感应幅差 | 第121页 |
| ·龟裂系数 | 第121-122页 |
| ·井径相对异常 | 第122页 |
| ·电阻率侵入校正差比 | 第122页 |
| ·胶结指数 | 第122-123页 |
| ·裂缝综合指数 | 第123页 |
| ·实际资料验证 | 第123-127页 |
| §8.2 裂缝走向统计与分析 | 第127-137页 |
| §8.3 扩径段统计分析 | 第137-144页 |
| ·岩性与井壁坍塌的关系 | 第137-139页 |
| ·各组段的井壁坍塌情况 | 第139-141页 |
| ·砂地比与坍塌比的关系 | 第141-144页 |
| §8.4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145-147页 |
| §9.1 结论 | 第145-146页 |
| §9.2 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工作 | 第146-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