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相关研究基础 | 第12-15页 |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基本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项目扶贫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治理 | 第18-25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地方治理 | 第18-19页 |
·项目扶贫 | 第19-20页 |
·项目扶贫治理模式的界定 | 第20页 |
·项目扶贫治理模式的形成条件 | 第20-23页 |
·“项目扶贫”权威的生成 | 第20-21页 |
·“项目扶贫—地方发展”逻辑的引入 | 第21-22页 |
·项目扶贫成为欠发达地区治理模式的结构条件 | 第22-23页 |
·项目扶贫治理模式的目标定位 | 第23-25页 |
·上级政府的效用目标 | 第23页 |
·地方政府的效用目标 | 第23-24页 |
·地方公众的效用目标 | 第24-25页 |
3. 项目扶贫治理模式在欠发达地区的实践个案 | 第25-48页 |
·贵州 L 县艾纳香项目的概况 | 第25-29页 |
·L 县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艾纳香扶贫项目的相关背景 | 第26-27页 |
·地方政府的治理困境 | 第27-28页 |
·项目取得 | 第28-29页 |
·项目实施阶段(一):动员、博弈与曲折 | 第29-37页 |
·政府的意图与计划 | 第29页 |
·基层的回应 | 第29-31页 |
·前期项目预热 | 第31-33页 |
·现实的困境 | 第33-37页 |
·项目实施阶段(二):多元化综合治理 | 第37-46页 |
·地方政府的内部协调 | 第37-38页 |
·政治精英的带动 | 第38页 |
·民间组织的建立 | 第38-39页 |
·项目的市场保障 | 第39-46页 |
·项目治理政策成效 | 第46-48页 |
4. 地方政府在项目扶贫治理中的角色扮演和行为逻辑 | 第48-57页 |
·艾纳香项目扶贫治理中的政府、市场、农户与民间组织 | 第48-53页 |
·项目的多元参与者与关系链条 | 第49页 |
·政府内部之间 | 第49-51页 |
·政府与市场之间 | 第51页 |
·市场与农户之间 | 第51-52页 |
·政府与农户之间 | 第52页 |
·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 | 第52-53页 |
·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 | 第53-55页 |
·代理型政权经营者 | 第53-54页 |
·谋利性政权经营者 | 第54-55页 |
·政府治理的制度性逻辑 | 第55-57页 |
·锦标赛式的行政测评体系 | 第55-56页 |
·市场取向的财税分权 | 第56-57页 |
5. 项目扶贫治理模式评析与思考 | 第57-65页 |
·对项目扶贫治理模式的评析 | 第57-59页 |
·项目扶贫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 第57-58页 |
·对项目扶贫治理模式的评价 | 第58-59页 |
·项目扶贫治理模式的运用 | 第59-61页 |
·理念层面 | 第60页 |
·技术层面 | 第60页 |
·监督层面 | 第60-61页 |
·政府与民众关系层面 | 第61页 |
·关于项目扶贫治理模式的思考 | 第61-65页 |
·项目扶贫治理中的政府治理原则 | 第61-62页 |
·项目扶贫治理模式的两点反思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