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5页 |
·上海海域区域概况 | 第12-16页 |
·海域自然环境特征 | 第12-13页 |
·海域生态功能区分布 | 第13-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溢油遥感解译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溢油生态风险区划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溢油事故应急对策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技术方法与原理 | 第25-35页 |
·海域溢油风险源概率统计方法 | 第25-27页 |
·海域溢油污染来源 | 第25页 |
·海域船舶溢油事故风险预测评价 | 第25-27页 |
·遥感溢油风险源识别技术 | 第27-30页 |
·遥感数据介绍 | 第28页 |
·提取溢油信息 | 第28-29页 |
·估算溢油面积和溢油量 | 第29-30页 |
·溢油生态风险区划方法 | 第30-34页 |
·海洋溢油的生态危害 | 第30-31页 |
·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敏感性评估 | 第31-33页 |
·溢油风险等级划分 | 第33-34页 |
·溢油应急响应体系建立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上海海域溢油风险源识别 | 第35-48页 |
·上海海域溢油风险源分布概况调查 | 第35-36页 |
·上海海域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统计与评估 | 第36-39页 |
·上海海域历年突发性船舶溢油事故统计 | 第36-38页 |
·上海海域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评估 | 第38-39页 |
·船舶溢油事故遥感影像解译 | 第39-47页 |
·事故案例概况 | 第39-40页 |
·基于 MODIS 和 HJ-1 数据的溢油源识别诊断 | 第40-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上海海域溢油生态风险区划 | 第48-63页 |
·海域生态敏感区溢油敏感性评估 | 第48-51页 |
·确定溢油特征评价因素集 U 及权重 W | 第48页 |
·建立生态敏感区评价等级集 V | 第48-49页 |
·确定因素集 U 和评价等级集 V 之间的隶属度 R | 第49-50页 |
·模糊评判计算溢油敏感系数 S | 第50-51页 |
·建立上海海域溢油生态风险区划体系 | 第51-61页 |
·溢油生态风险区划流程 | 第51页 |
·上海海域生态敏感区溢油敏感性评估 | 第51-53页 |
·上海海域生态敏感区区划底图数据 | 第53页 |
·上海海域溢油高发区 | 第53-55页 |
·上海海域溢油风险等级划分及优先保护顺序 | 第55-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上海海域溢油应急响应体系 | 第63-83页 |
·上海海域溢油应急组织结构 | 第63页 |
·上海海域溢油应急响应程序 | 第63-64页 |
·上海海域溢油应急行动 | 第64-74页 |
·事故报告与报警 | 第64-65页 |
·现场调查与监测 | 第65-66页 |
·评估应急响应工作等级 | 第66-67页 |
·拟定应急行动方案 | 第67-74页 |
·上海海域溢油应急资源 | 第74页 |
·溢油事故应急响应对策景目分析 | 第74-82页 |
·溢油应急响应方案制定流程 | 第75-77页 |
·事故案例应急响应回顾 | 第77-78页 |
·事故案例应急响应对策制定 | 第78-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上海海域溢油应急响应可视化系统 | 第83-96页 |
·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系统环境要求 | 第86页 |
·软件环境 | 第86页 |
·硬件环境 | 第86页 |
·系统内部构建 | 第86-87页 |
·系统使用说明 | 第87-9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