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动力式助行器的系统化设计与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定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8-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技术难点分析 | 第16-17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2 人体下肢行走机理分析研究 | 第18-27页 |
·引言 | 第18页 |
·人体下肢解剖学 | 第18-19页 |
·人体下肢骨骼 | 第18-19页 |
·人体下肢肌肉 | 第19页 |
·人体行走机理和步态分析 | 第19-22页 |
·人体行走机理分析 | 第20页 |
·人体正常步态及其分析 | 第20-22页 |
·人体下肢各关节运动范围及特点 | 第22-23页 |
·人体步态数据测量与分析 | 第23-26页 |
·Vicon光学三维动作捕捉系统 | 第24页 |
·人体步态数据分析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的系统化设计 | 第27-44页 |
·引言 | 第27页 |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的结构设计 | 第27-32页 |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尺寸确定 | 第27-30页 |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的结构设计 | 第30-32页 |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的控制系统的硬件选择 | 第32-36页 |
·单片机 | 第33页 |
·7805/6稳压芯片 | 第33-34页 |
·LMD18200T直流电机驱动板 | 第34-35页 |
·电源的选择 | 第35-36页 |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的整体规划 | 第36-40页 |
·材质的选择 | 第36-37页 |
·色彩的选择 | 第37-38页 |
·人机界面的设计 | 第38-40页 |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的系统化设计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的控制系统设计 | 第44-63页 |
·引言 | 第44页 |
·控制理论基础 | 第44-51页 |
·拉格朗日方程与虚功原理 | 第44-45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45-51页 |
·力—位置控制的研究 | 第51-54页 |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4-58页 |
·软件设计论述 | 第54-55页 |
·主程序设计 | 第55页 |
·中断服务序设计 | 第55-56页 |
·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56-57页 |
·控制程序 | 第57-58页 |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8-62页 |
·LD3电动推杆的驱动电路设计 | 第58-61页 |
·控制系统的总体电路设计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基于CATIA的仿生动力式助行器的系统评估 | 第63-73页 |
·引言 | 第63页 |
·CATIA人机工程模块 | 第63-64页 |
·人体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仿生动力式助行器模型的导入 | 第65-66页 |
·基于CATIA环境下的系统分析 | 第66-72页 |
·P95的男性姿态评估及优化 | 第66-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7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9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