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籼稻种子形态物理特征与种子活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种子活力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 | 第12-15页 |
·影响种子活力的内在因素 | 第12-14页 |
·影响种子活力的外在因素 | 第14-15页 |
·种子活力检测及其评价方法 | 第15-20页 |
·幼苗生长特性测定 | 第15-17页 |
·逆境抗性测定 | 第17-18页 |
·生理生化测定 | 第18-19页 |
·种子活力测定新技术 | 第19-20页 |
·种子形态物理特征与种子活力关系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种子形态特性与种子活力关系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种子大小 | 第20-21页 |
·种子颜色 | 第21-22页 |
·种子形状 | 第22-23页 |
·种子物理特征与种子活力关系研究进展 | 第23页 |
·重量 | 第23页 |
·其他物理特性 | 第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杂交籼稻种子活力测定与评价 | 第25-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逆境发芽 | 第27页 |
·低温胁迫 | 第27页 |
·盐胁迫 | 第27页 |
·干旱胁迫 | 第27页 |
·深播胁迫 | 第27页 |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两系杂交籼稻种子活力分析 | 第28-30页 |
·低温发芽率 | 第28页 |
·盐胁迫发芽率 | 第28-29页 |
·干旱胁迫发芽率 | 第29页 |
·深播发芽率 | 第29-30页 |
·三系杂交籼稻种子活力分析 | 第30-32页 |
·低温发芽率 | 第30页 |
·盐胁迫发芽率 | 第30-31页 |
·干旱胁迫发芽率 | 第31页 |
·深播发芽率 | 第31-32页 |
·不同类型杂交籼稻种子活力指标间的比较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杂交籼稻种子形态物理特征测定与评价 | 第34-46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形态特征测定 | 第34页 |
·颜色 | 第34页 |
·大小 | 第34页 |
·物理特性测定 | 第34-35页 |
·千粒重 | 第34页 |
·硬度 | 第34页 |
·容重 | 第34页 |
·比重 | 第34-35页 |
·吸水率 | 第35页 |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结果分析 | 第35-45页 |
·杂交籼稻种子形态特征测定 | 第35-41页 |
·两系杂交籼稻种子颜色 | 第35-36页 |
·两系杂交籼稻种子大小 | 第36-38页 |
·三系杂交籼稻种子颜色 | 第38-39页 |
·三系杂交籼稻种子大小 | 第39-41页 |
·杂交籼稻种子物理特性测定 | 第41-43页 |
·千粒重 | 第41页 |
·硬度 | 第41-42页 |
·容重 | 第42页 |
·比重 | 第42-43页 |
·吸水率 | 第43页 |
·杂交籼稻种子形态物理特性分析比较 | 第43-45页 |
·不同类型杂交籼稻种子形态特征比较 | 第43-44页 |
·不同类型杂交籼稻种子物理特性比较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杂交籼稻种子形态物理特征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第46-58页 |
·杂交籼稻种子形态特征与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52页 |
·两系杂交籼稻种子形态特征与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9页 |
·三系杂交籼稻种子形态特征与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2页 |
·杂交籼稻种子物理特性与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6页 |
·两系杂交籼稻种子物理特性与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5页 |
·三系杂交籼稻种子物理特性与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