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7-60页 |
1 中医学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第17-36页 |
·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性痴呆的记载及论述 | 第17-19页 |
·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9-22页 |
·现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2-26页 |
·中医药对老年性痴呆的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 第26-33页 |
·辨证分型治疗 | 第26-29页 |
·基本方加减治疗 | 第29-31页 |
·专方专药治疗 | 第31-33页 |
·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的实验研究概况 | 第33-36页 |
2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第36-49页 |
·AD的流行病学 | 第37-38页 |
·AD的危险因素 | 第38-40页 |
·遗传因素 | 第38页 |
·高龄 | 第38页 |
·女性 | 第38-39页 |
·低教育水平 | 第39页 |
·头部外伤 | 第39页 |
·血管性因素 | 第39页 |
·其他因素 | 第39-40页 |
·AD的神经病理 | 第40-41页 |
·老年斑 | 第40页 |
·神经纤维缠结 | 第40页 |
·大量的神经细胞丢失 | 第40-41页 |
·平野小体 | 第41页 |
·其他常见的病理改变 | 第41页 |
·AD的发病机制 | 第41-45页 |
·Aβ学说 | 第41-42页 |
·胆碱能学说 | 第42-43页 |
·Tau蛋白学说 | 第43页 |
·细胞凋亡学说 | 第43-44页 |
·氧化应激和自由基学说 | 第44页 |
·炎症学说 | 第44-45页 |
·AD的药物治疗 | 第45-49页 |
·神经递质调节治疗 | 第45-46页 |
·针对Aβ异常沉积的机制进行治疗 | 第46-47页 |
·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抑制剂 | 第46页 |
·Aβ聚集抑制剂和降解促进剂 | 第46-47页 |
·神经生长因子及营养因子 | 第47页 |
·基于流行病学因素的治疗药物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0页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第60-76页 |
1 从肺论治老年性痴呆观点的提出 | 第60-61页 |
2 从肺论治老年性痴呆的理论依据 | 第61-68页 |
·从肺的生理功能探讨肺与AD的关系 | 第62-66页 |
·肺主气司呼吸与AD的关系 | 第62-64页 |
·肺主通调水道与AD的关系 | 第64页 |
·肺朝百脉与AD的关系 | 第64-65页 |
·肺合大肠与AD的关系 | 第65页 |
·肺主宣发肃降与AD关系 | 第65-66页 |
·肺在志为悲与AD关系 | 第66页 |
·从肺与肾心脾肝四脏的关系探讨肺与AD的关系 | 第66-68页 |
·肺与肾 | 第67页 |
·肺与心 | 第67页 |
·肺与脾 | 第67页 |
·肺与肝 | 第67-68页 |
3 从肺论治老年性痴呆的现代医学及临床依据 | 第68-71页 |
4 从肺论治老年性痴呆的原则和方法 | 第71-73页 |
·补肺 | 第71-72页 |
·宣肺 | 第72页 |
·通腑降浊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76-103页 |
实验一 补肺宣肺通腑降浊方对A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76-8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实验动物 | 第77页 |
·实验药品 | 第77页 |
·实验试剂 | 第77-78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8-82页 |
·动物分组 | 第78页 |
·动物造模 | 第78-80页 |
·D-半乳糖腹腔注射 | 第78-79页 |
·Aβ_(1-40)双侧海马注射 | 第79-80页 |
·模型确认 | 第80页 |
·动物给药 | 第80页 |
·检测方法 | 第80-82页 |
·一般情况和大体行为观察 | 第80页 |
·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 第80-82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8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2-85页 |
·一般情况和大体行为 | 第82页 |
·水迷宫测量结果 | 第82-85页 |
·定位航向试验结果 | 第83-84页 |
·空间搜索试验结果 | 第84-85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85-86页 |
实验二 补肺宣肺通腑降浊方对AD大鼠AchE活性的影响 | 第86-9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实验动物 | 第86页 |
·实验药品 | 第86页 |
·实验试剂 | 第86-87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8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7-89页 |
·动物分组 | 第87页 |
·动物造模 | 第87页 |
·模型确认 | 第87页 |
·动物给药 | 第87页 |
·大鼠脑组织匀浆制备 | 第87-88页 |
·检测方法 | 第88-89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8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9-90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90-91页 |
实验三 补肺宣肺通腑降浊方对AD大鼠海马病理形态学及pCREB表达的影响 | 第91-9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91-92页 |
·实验动物 | 第91页 |
·实验药品 | 第91-92页 |
·实验试剂 | 第92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9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2-95页 |
·动物分组 | 第92页 |
·动物造模 | 第92页 |
·模型确认 | 第92-93页 |
·动物给药 | 第93页 |
·切片的制备 | 第93页 |
·病理形态学检查 | 第93-94页 |
·免疫组化法检测pCREB的表达 | 第94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94-9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95-96页 |
·病理形态学结果 | 第95页 |
·免疫组化结果 | 第95-96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96-97页 |
实验四 补肺宣肺通腑降浊方对A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7-10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97-98页 |
·实验动物 | 第97页 |
·实验药品 | 第97-98页 |
·实验试剂 | 第98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9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8-99页 |
·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98页 |
·染色 | 第98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98-9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99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讨论 | 第103-111页 |
1 模型分析 | 第103页 |
2 补肺宣肺通腑降浊方组方分析 | 第103-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附录 | 第114-118页 |
附录1:缩略词表 | 第114-115页 |
附录2:附图 | 第115-118页 |
附录3: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