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剂型论文

辅酶Q10眼部给药传递系统及抗白内障作用

中文摘要第1-14页
英文摘要第14-17页
缩略语说明第17-19页
前言第19-33页
第一章 三甲基壳聚糖包覆辅酶Q_(10)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质第33-55页
 1 试剂、仪器与动物第33-34页
 2 方法与结果第34-51页
   ·TMC的合成与结构表征第34-37页
     ·壳聚糖的纯化第34页
     ·TMC的合成第34-35页
     ·TMC的结构表征第35-37页
   ·TMC的眼部刺激性考察第37-41页
     ·TMC溶液对家兔眼的单次刺激实验第38页
     ·TMC溶液对家兔眼的多次刺激实验第38-41页
   ·TMC包覆CoQ_(10)脂质体的制备第41-48页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1-45页
     ·药物包封率的测定第45页
     ·CoQ_(10)脂质体的制备第45-47页
     ·TMC包覆CoQ_(10)脂质体的制备第47-48页
   ·TMC包覆CoQ_(10)脂质体的性质第48-51页
     ·脂质体形态第48页
     ·粒径与Zeta电位第48-49页
     ·脂质体包覆率第49-51页
     ·药物包封率第51页
 3 讨论第51-52页
   ·脂质体包覆材料的选择第51页
   ·TMC的眼部刺激性第51-52页
   ·TMC-CoQ_(10)-LS的制备及性质第52页
 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5 参考文献第54-55页
第二章 三甲基壳聚糖对角膜的促透作用及作用机理第55-72页
 1 试剂、仪器与动物第55-56页
 2 方法与结果第56-67页
   ·TMC-LS的角膜前消除动力学行为第56-58页
     ·~(99m)Tc标记制剂的制备第56页
     ·γ-闪烁示踪显像实验步骤第56页
     ·图像处理第56-58页
   ·TMC-LS的角膜透过性第58-67页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8-61页
     ·离体兔角膜透过实验第61-64页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成像第64-67页
   ·数据分析第67页
 3 讨论第67-69页
   ·TMC-LS的角膜前消除动力学行为第67-68页
   ·TMC-LS的角膜透过性第68-69页
 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5 参考文献第70-72页
第三章 三甲基壳聚糖包覆辅酶Q_(10)脂质体对H_2O_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第72-87页
 1 试剂与仪器第72-73页
 2 方法与结果第73-81页
   ·细胞培养第73-74页
     ·细胞完全培养液第73-74页
     ·磷酸盐缓冲液第74页
     ·0.25%胰蛋白酶溶液第74页
     ·细胞解冻第74页
     ·细胞传代第74页
   ·细胞分组第74页
   ·细胞活力的测定第74-75页
   ·细胞凋亡的检测第75-81页
     ·吖啶橙/溴化乙锭双染检测细胞形态第75-76页
     ·碘化丙啶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第76-77页
     ·Annexin V-FITC染色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第77-78页
     ·细胞内ATP含量测定第78-81页
   ·数据分析第81页
 3 讨论第81-84页
   ·HLECs凋亡与白内障的形成第81-82页
   ·H_2O_2与细胞凋亡第82页
   ·H_2O_2与白内障第82页
   ·TMC-CoQ_(10)-LS抑制氧化损伤引起的HLECs凋亡第82-84页
 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5 参考文献第85-87页
第四章 三甲基壳聚糖包覆辅酶Q_(10)脂质体药效学的初步研究第87-100页
 1 试剂、仪器与动物第87-88页
 2 方法与结果第88-93页
   ·TMC-CoQ_(10)-LS的眼部刺激性考察第88-89页
     ·TMC-CoQ_(10)-LS对家兔眼的单次刺激实验第88页
     ·TMC-CoQ_(10)-LS对家兔眼的多次刺激实验第88-89页
   ·TMC-CoQ_(10)-LS对硒性白内障大鼠药效的初步研究第89-93页
     ·TMC-CoQ_(10)-LS对硒性白内障大鼠的初步药效第90-91页
     ·TMC-CoQ_(10)-LS对硒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生化指标的影响第91-93页
   ·数据分析第93页
 3 讨论第93-97页
   ·硒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建立第93-94页
   ·CoQ_(10)预防及延缓白内障发生及发展的作用机理探讨第94-96页
     ·CoQ_(10)作为电子传递链中的递氢体是线粒体合成ATP的必要成分第94页
     ·还原型CoQ_(10)为强抗氧化剂第94-95页
     ·CoQ_(10)与体内其它抗氧化物质相互作用第95页
     ·CoQ_(10)减少电子漏现象的产生第95-96页
   ·CoQ_(10)的促氧化作用第96-97页
 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5 参考文献第98-100页
全文结论第100-101页
论文研究中的创新点、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设想第101-10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第104-105页
附录第105-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NONMEM法阿奇霉素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