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导论 | 第16-41页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1-35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35-38页 |
四、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第一章 环境正义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41-128页 |
第一节 当前环境正义的核心内涵 | 第42-72页 |
一、 环境正义的缘起 | 第43-52页 |
二、 环境正义概念的核心内涵 | 第52-72页 |
第二节 环境正义的主要理论基础——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 | 第72-86页 |
一、 代际契约与原初状态下的“无知之幕” | 第74-79页 |
二、 环境分配正义原则与罗尔斯分配正义差异原则 | 第79-86页 |
第三节 环境正义的基本内容 | 第86-128页 |
一、 种际正义 | 第87-114页 |
二、 代内正义 | 第114-123页 |
三、 代际正义 | 第123-128页 |
第二章 环境正义论理论依据批判 | 第128-222页 |
第一节 环境利益分配论批判 | 第129-151页 |
一、 处于极限状态的选择 | 第130-134页 |
二、 环境利益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公益 | 第134-139页 |
三、 环境利益与环境权不可分配 | 第139-144页 |
四、 环境公共利益指向义务分配 | 第144-151页 |
第二节 罗尔斯反对目前环境正义论者分配正义的主张 | 第151-162页 |
一、 公共利益不可分配 | 第152-156页 |
二、 公有的自然资源不可分配 | 第156-157页 |
三、 反对“资源再分配原则”和“全球再分配原则” | 第157-162页 |
第三节 种际正义论批判 | 第162-201页 |
一、 自然体内在价值主体论驳析 | 第164-179页 |
二、 自然体权利论驳析 | 第179-201页 |
第四节 代际正义论批判 | 第201-222页 |
一、 代际契约——虚幻的假设 | 第202-213页 |
二、 行星托管理论的悖逆性 | 第213-222页 |
第三章 环境正义论实践依据批判 | 第222-269页 |
第一节 作为平等权的环境权 | 第222-242页 |
一、 实为平等权的环境权 | 第223-235页 |
二、 作为平等权的环境权能否解决环境问题 | 第235-240页 |
三、 各国环境权司法实践的不尽人意 | 第240-242页 |
第二节 种际正义论实践依据批判 | 第242-258页 |
一、 动物“客体物”的本质并未改变 | 第243-252页 |
二、 对国内外司法实践的思考 | 第252-258页 |
第三节 代际正义论实践依据批判 | 第258-269页 |
一、 环境利益不存在当代与后代之分 | 第259-264页 |
二、 对国外司法实践的辨析 | 第264-269页 |
第四章 重新定义环境正义 | 第269-371页 |
第一节 环境不正义的实质在于责任负担的不公平 | 第270-303页 |
一、 国内环境不正义的实质在于环境责任负担的不公平 | 第275-285页 |
二、 国际环境不正义的实质在环境责任负担的不公平 | 第285-297页 |
三、 环境正义的实现关键在于人际间公平分配环境责任和义务 | 第297-303页 |
第二节 环境正义的内涵 | 第303-312页 |
一、 环境正义的主题 | 第304-305页 |
二、 环境正义的内涵 | 第305-312页 |
第三节 普遍义务为核心的分配正义 | 第312-346页 |
一、 普遍义务的含义 | 第312-320页 |
二、 普遍义务的理论依据 | 第320-333页 |
三、 普遍义务的实践依据 | 第333-346页 |
第四节 环境正义的法律规制 | 第346-371页 |
一、 环境正义与法律的关系 | 第347-355页 |
二、 通过法律实现环境分配正义 | 第355-361页 |
三、 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361-371页 |
结语 | 第371-373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433页 |
致谢 | 第433-436页 |
个人简介 | 第436-437页 |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37-4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