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研发背景 | 第8-10页 |
·煤矿软岩巷道控制背景 | 第8-9页 |
·信息化技术研发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煤矿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软地层工作面开采国内外现状 | 第11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主要的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主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12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理论 | 第14-26页 |
·软岩巷道控制模型 | 第14-16页 |
·工程软岩特性 | 第14-15页 |
·工程软岩的软化特性 | 第15-16页 |
·三软地层巷道变形的力学机理 | 第16-20页 |
·三软地层巷道围岩压力 | 第16页 |
·三软地层软岩巷道围岩分区 | 第16-17页 |
·三软地层圆形巷道围岩力学模型 | 第17-19页 |
·三软地层圆形巷道围岩弹性区内的应力和位移 | 第19-20页 |
·三软地层圆形巷道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性 | 第20页 |
·采场工作面矿压控制理论 | 第20-24页 |
·采场工作面垮落岩层范围的确定理论 | 第20-22页 |
·老顶岩梁组成的计算理论 | 第22-24页 |
·采场工作面“三带”结构模型 | 第24-26页 |
·采场工作面覆岩运动的“三带”分布 | 第24页 |
·裂断岩梁运动发展过程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三软地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26-31页 |
·三软地超大工作面 4105 建模 | 第26-27页 |
·梁家煤矿概况 | 第26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建模 | 第26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系统信息化 | 第26-27页 |
·梁家煤矿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 4105 建模 | 第27页 |
·平台开发环境 | 第27-29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编程要求 | 第27-28页 |
·编辑工具的选择 | 第28页 |
·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 的功能 | 第28页 |
·OpenGL 的功能 | 第28-29页 |
·在 VB 中调用 OPenGL | 第29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开发的原则 | 第29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流程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三软地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架构设计 | 第31-34页 |
·三软地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指标 | 第31页 |
·三软地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总体思路 | 第31页 |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第31-32页 |
·系统功能及流程设计 | 第32-34页 |
第五章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详细设计 | 第34-42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数据结构 | 第34-35页 |
·安全决策支持系统数据特点 | 第34页 |
·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格式 | 第34页 |
·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的时空多位度特征 | 第34-35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模块 | 第35页 |
·安全决策支持系统三维地层可视化设计 | 第35-36页 |
·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元素实体设计 | 第35页 |
·底板等高线图信息的数字化 | 第35-36页 |
·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动力基础设计 | 第36-40页 |
·直接顶运动特性设计 | 第36页 |
·老顶运动特性设计 | 第36-38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应用 | 第38页 |
·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设计 | 第38-40页 |
·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 | 第40-42页 |
·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40-41页 |
·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41-42页 |
第六章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与测试 | 第42-74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总体实现 | 第42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具体实现 | 第42-68页 |
·三维地层可视化模块的实现 | 第42-50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动力基础的实施 | 第50-60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生产决策支持模块实施 | 第60-68页 |
·三软地层超大工作面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运行结果 | 第68-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