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理论与实践概述 | 第14-25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一) 区域 | 第14页 |
(二) 信息资源 | 第14页 |
(三) 信息资源共享 | 第14页 |
(四) 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 第14-15页 |
二、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概述 | 第15-18页 |
(一)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涵义 | 第15页 |
(二)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功能 | 第15-16页 |
(三)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四)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五) 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意义 | 第17-18页 |
三、国内外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典型案例分析研究 | 第18-25页 |
(一) 国内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 第18-22页 |
(二) 国外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 第22页 |
(三)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启示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目标、原则、功能与保障机制 | 第25-33页 |
一、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目标 | 第25-26页 |
(一) 满足地区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 | 第26页 |
(二) 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科学研究的进步 | 第26页 |
(三) 促进地区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第26页 |
二、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指导原则 | 第26-27页 |
(一) 整体性(统一性)原则 | 第26页 |
(二) 标准化原则 | 第26-27页 |
(三) 特色化原则 | 第27页 |
(四) 前瞻性原则 | 第27页 |
三、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基本功能 | 第27-29页 |
(一) 联合协调采购 | 第27-28页 |
(二) 联合编目 | 第28页 |
(三) 网络参考咨询 | 第28页 |
(四) 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 | 第28-29页 |
(五)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 第29页 |
(六) 馆员业务培训和读者教育 | 第29页 |
四、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保障机制 | 第29-33页 |
(一) 科学决策机制 | 第30页 |
(二) 政府干预机制 | 第30-31页 |
(三) 利益平衡机制 | 第31页 |
(四) 分工协调机制 | 第31页 |
(五) 服务评价机制 | 第31-32页 |
(六) 人员培训机制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 | 第33-41页 |
一、可行性分析 | 第33-34页 |
二、设立领导决策机构 | 第34页 |
三、确定总体框架结构 | 第34-37页 |
(一) 按成员单位所属系统划分 | 第35页 |
(二) 按成员单位所属区域划分 | 第35-36页 |
(三) 按成员单位的业务分工划分 | 第36-37页 |
(四) 按成员单位的学科专业重点划分 | 第37页 |
四、制定章程、会员协议等规章和业务标准 | 第37-38页 |
五、建设网络共享平台 | 第38-40页 |
(一) 模式选择 | 第38-39页 |
(二) 分布式存储与检索平台 | 第39-40页 |
六、体系的评价与完善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沈阳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 | 第41-50页 |
一、构建沈阳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背景 | 第41-42页 |
(一) 文献资源内容涉及面广,特色鲜明,能够形成优势互补 | 第41页 |
(二) 文献资源基础参差不齐 | 第41-42页 |
二、构建沈阳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一) 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42页 |
(二) 各系统图书馆资源丰富是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基础 | 第42页 |
(三) 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有力支撑 | 第42-43页 |
三、构建沈阳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目标 | 第43页 |
(一) 总体目标 | 第43页 |
(二) 具体目标 | 第43页 |
四、沈阳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建实施方案 | 第43-50页 |
(一) 可行性分析 | 第43-44页 |
(二) 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对资源共享体系的领导 | 第44-45页 |
(三) 确定基本框架结构,设立地区管理中心和分中心 | 第45-46页 |
(四) 制定有关的制度、协议、规则,规范各成员单位的行为 | 第46-47页 |
(五) 搭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网络平台 | 第47页 |
(六) 沈阳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服务内容和范围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