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论文--藏书建设和藏书组织论文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沈阳地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引言第10-14页
第一章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理论与实践概述第14-25页
 一、相关概念第14-15页
  (一) 区域第14页
  (二) 信息资源第14页
  (三) 信息资源共享第14页
  (四) 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第14-15页
 二、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概述第15-18页
  (一)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涵义第15页
  (二)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功能第15-16页
  (三)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发展现状第16-17页
  (四)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存在的问题第17页
  (五) 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意义第17-18页
 三、国内外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第18-25页
  (一) 国内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第18-22页
  (二) 国外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第22页
  (三)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启示第22-25页
 第二章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目标、原则、功能与保障机制第25-33页
 一、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目标第25-26页
  (一) 满足地区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第26页
  (二) 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科学研究的进步第26页
  (三) 促进地区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26页
 二、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指导原则第26-27页
  (一) 整体性(统一性)原则第26页
  (二) 标准化原则第26-27页
  (三) 特色化原则第27页
  (四) 前瞻性原则第27页
 三、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基本功能第27-29页
  (一) 联合协调采购第27-28页
  (二) 联合编目第28页
  (三) 网络参考咨询第28页
  (四) 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第28-29页
  (五)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第29页
  (六) 馆员业务培训和读者教育第29页
 四、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保障机制第29-33页
  (一) 科学决策机制第30页
  (二) 政府干预机制第30-31页
  (三) 利益平衡机制第31页
  (四) 分工协调机制第31页
  (五) 服务评价机制第31-32页
  (六) 人员培训机制第32-33页
第三章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第33-41页
 一、可行性分析第33-34页
 二、设立领导决策机构第34页
 三、确定总体框架结构第34-37页
  (一) 按成员单位所属系统划分第35页
  (二) 按成员单位所属区域划分第35-36页
  (三) 按成员单位的业务分工划分第36-37页
  (四) 按成员单位的学科专业重点划分第37页
 四、制定章程、会员协议等规章和业务标准第37-38页
 五、建设网络共享平台第38-40页
  (一) 模式选择第38-39页
  (二) 分布式存储与检索平台第39-40页
 六、体系的评价与完善第40-41页
第四章 沈阳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第41-50页
 一、构建沈阳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背景第41-42页
  (一) 文献资源内容涉及面广,特色鲜明,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第41页
  (二) 文献资源基础参差不齐第41-42页
 二、构建沈阳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必要性第42-43页
  (一) 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第42页
  (二) 各系统图书馆资源丰富是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基础第42页
  (三) 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有力支撑第42-43页
 三、构建沈阳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目标第43页
  (一) 总体目标第43页
  (二) 具体目标第43页
 四、沈阳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建实施方案第43-50页
  (一) 可行性分析第43-44页
  (二) 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对资源共享体系的领导第44-45页
  (三) 确定基本框架结构,设立地区管理中心和分中心第45-46页
  (四) 制定有关的制度、协议、规则,规范各成员单位的行为第46-47页
  (五) 搭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网络平台第47页
  (六) 沈阳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服务内容和范围第47-50页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后记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信息用户忠诚策略研究
下一篇:航空航天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