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导论 | 第16-26页 |
| ·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6-18页 |
|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8-24页 |
| ·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4-26页 |
| 第1章 传统延续: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 第26-47页 |
|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的分布 | 第26-39页 |
| ·原始宗教 | 第27-31页 |
| ·道教 | 第31-32页 |
| ·佛教 | 第32-35页 |
| ·伊斯兰教 | 第35-37页 |
| ·基督教 | 第37-39页 |
|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 | 第39-47页 |
| ·宗教信仰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 第40-41页 |
| ·宗教信仰形态多样同时并存 | 第41-44页 |
| ·宗教信仰与民族心理、文化、风俗习惯融为一体 | 第44-47页 |
| 第2章 继承创新:和谐社会与宗教和谐理论 | 第47-94页 |
| ·和谐社会理论 | 第47-64页 |
| ·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 | 第47-59页 |
| ·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 | 第59-62页 |
| ·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 第62-64页 |
| ·宗教和谐理论 | 第64-94页 |
| ·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和谐理论的探索实践历程 | 第64-76页 |
| ·宗教和谐理论的逐步形成 | 第76-84页 |
| ·宗教和谐理论的内涵 | 第84-94页 |
| 第3章 各美其美:少数民族宗教中的和谐思想 | 第94-121页 |
| ·民族即一母所生兄弟的和睦思想 | 第94-103页 |
| ·各族关于民族即同胞兄弟的传说 | 第95-98页 |
| ·同族异姓为一母所生兄弟的观念 | 第98-103页 |
| ·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环保思想 | 第103-111页 |
|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认识观 | 第103-105页 |
| ·取舍有度保护自然的生存观 | 第105-108页 |
| ·顺应自然美化环境的居住观 | 第108-111页 |
| ·多元宗教信仰和平相处的思想 | 第111-121页 |
| ·多种宗教信仰寺庙相邻而处的建筑布局 | 第111-114页 |
| ·多种宗教神祗共居一寺同享祭祀的习俗 | 第114-117页 |
| ·对不同宗教不予以区别对待的朴实信仰现象 | 第117-121页 |
| 第4章 美美与共:少数民族宗教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第121-137页 |
| ·少数民族宗教与国家统一 | 第121-125页 |
| ·历代民族政策对国家统一的促进作用 | 第121-123页 |
| ·少数民族宗教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社会功能 | 第123-125页 |
|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 第125-130页 |
| ·“多族多教一国”的民族国家模式 | 第125-127页 |
| ·多元宗教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 ·正确处理民族宗教与国家间的关系 | 第130-137页 |
| ·坚持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第130-133页 |
|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第133-137页 |
| 第5章 美在和谐: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137-155页 |
|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内涵 | 第137-145页 |
| ·融洽的民族关系是建设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前提 | 第138-139页 |
| ·宗教生态平衡是维系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条件 | 第139-142页 |
| ·文化生态平衡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动力 | 第142-145页 |
|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145-155页 |
| ·兴边富民理念的确立 | 第145-147页 |
| ·宗教信仰和谐思想的引导 | 第147-151页 |
|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第151-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5-157页 |
| 致谢 | 第157-1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