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研究 | 第10-13页 |
·政府审计职能的研究 | 第13页 |
·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 | 第13-14页 |
·救灾资金物资审计的研究 | 第14-15页 |
·跟踪审计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1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20-21页 |
第2章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概述 | 第21-28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21-22页 |
·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 | 第23-24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相关概述 | 第24-28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 | 第24-25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 | 第25页 |
·跟踪审计 | 第25-26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 | 第26-28页 |
第3章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的组织与实施 | 第28-41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实施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的作用 | 第29-30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运行机制的构建 | 第30-31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的审计主体 | 第31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的审计对象 | 第31-32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的审计目标 | 第32-34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目标的界定 | 第32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目标的分类 | 第32-34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的技术方法 | 第34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的组织实施 | 第34-40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确定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重点的原则 | 第35-36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的实施 | 第36-40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报告制度 | 第40-41页 |
第4章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案例分析 | 第41-47页 |
·汶川地震简介 | 第41-42页 |
·汶川地震跟踪审计的审计主体 | 第42页 |
·汶川地震跟踪审计的指导思想和审计目标 | 第42-43页 |
·汶川地震跟踪审计的审计范围与审计重点 | 第43-44页 |
·汶川地震跟踪审计的审计组织方式 | 第44-45页 |
·汶川地震跟踪审计的审计要求 | 第45页 |
·汶川地震跟踪审计的审计成果 | 第45-47页 |
第5章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不足及完善建议 | 第47-52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的不足 | 第47-49页 |
·缺乏应急救灾审计预案 | 第47页 |
·审计方式和程序与常规审计相矛盾 | 第47-48页 |
·相关法规不完善,审计依据不足 | 第48-49页 |
·审计力量及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救灾跟踪审计要求 | 第49页 |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完善建议 | 第49-52页 |
·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应急预案 | 第49-50页 |
·充实和完善审计相关法规和准则 | 第50页 |
·明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监督重点 | 第50-51页 |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整合审计资源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