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副猪嗜血杆菌 | 第11-14页 |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 | 第12-14页 |
·二硫键折叠醜 | 第14-17页 |
·二硫键折叠酶概述 | 第14-15页 |
·二硫键折叠酶(DsbA)与细菌毒力 | 第15-17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32页 |
·实验材料 | 第18-22页 |
·菌株、载体和细胞 | 第18页 |
·试剂和试剂盒 | 第18-19页 |
·培养基及抗生素的配制 | 第19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9-20页 |
·引物 | 第20-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32页 |
·重组质粒pK18-D_1K、pK18-D_2E的构建 | 第22-25页 |
·dsbA1、dsbA2单基因及双基因缺失株的筛选 | 第25-26页 |
·基因缺失株的验证 | 第26-27页 |
·生长曲线绘制 | 第27页 |
·对PK-15及RAW细胞毒性试验 | 第27-29页 |
·粘附试验 | 第29页 |
·抗吞噬试验 | 第29-30页 |
·不同菌株分泌蛋白差异检测 | 第30页 |
·不同菌株总糖含量检测 | 第30-31页 |
·RQ-PCR检测主要毒力基因在不同菌株中的表达情况 | 第31-3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dsbA1、dsbA2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2页 |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2页 |
·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2页 |
·重组质粒pK18-D_1K、pK18-D_2E的构建 | 第32-35页 |
·重组质粒pK18-D_1K的构建 | 第32-33页 |
·重组质粒pK18-D_2E的构建 | 第33-35页 |
·基因缺失株的验证 | 第35-41页 |
·极性效应验证 | 第35-36页 |
·缺失验证 | 第36-41页 |
·不同菌株生长曲线绘制 | 第41-42页 |
·细胞毒性 | 第42-44页 |
·对RAW细胞毒性作用 | 第42-43页 |
·对PK-15细胞毒性作用 | 第43-44页 |
·不同菌株对PK-15细胞粘附能力的比较 | 第44-45页 |
·不同菌株抵抗RAW细胞吞噬能力比较 | 第45-46页 |
·分泌蛋白差异检测 | 第46页 |
·总糖含量差异检测 | 第46-47页 |
·RQ-PCR检测不同菌株中毒力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情况 | 第47-49页 |
·定量引物的验证 | 第47-48页 |
·RQ-PCR | 第48-49页 |
5 讨论 | 第49-52页 |
·dsbA单基因及双基因缺失株的筛选 | 第49页 |
·细胞毒性试验 | 第49-50页 |
·粘附试验 | 第50-51页 |
·抗吞噬试验 | 第51页 |
·分泌蛋白及毒力基因表达情况检测 | 第51-52页 |
6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