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篇 红鳍东方鲀 4 个免疫基因的原核表达分析 | 第11-6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鱼类免疫系统简介 | 第12页 |
·鱼类部分免疫分子 | 第12-14页 |
·白介素(IL) | 第12-13页 |
·干扰素(IFN) | 第13-14页 |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 | 第14页 |
·鱼类疫苗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红鳍东方鲀干扰素调节因子 2 的 cDNA 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6-32页 |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试剂盒、工具酶及菌株 | 第16页 |
·其他生化试剂 | 第1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21页 |
·RNA 的提取 | 第16-17页 |
·引物设计 | 第17页 |
·cDNA 的第一链合成 | 第17-18页 |
·3'-RACE 的 PCR 扩增 | 第18页 |
·巢式 PCR | 第18页 |
·切胶回收 PCR 产物 | 第18-19页 |
·制备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19-20页 |
·目的片段与 pMD19-T 载体连接 | 第20页 |
·连接产物转化到 DH5α中 | 第20页 |
·挑单克隆、摇菌 | 第20页 |
·菌检 | 第20-21页 |
·选取阳性克隆的菌液委托上海生工生物公司测序 | 第21页 |
·IRF2 基因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页 |
·结果 | 第21-31页 |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21-22页 |
·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2-23页 |
·TrIRF2 的信号肽分析 | 第23页 |
·TrIRF2 的疏水性/亲水性分析 | 第23-24页 |
·TrIRF2 的跨膜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TrIRF2 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25页 |
·TrIRF2 的三级结构预测 | 第25-26页 |
·TrIRF2 与其他物种 IRF2 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26页 |
·TrIRF2 与其他物种 IRF2 的多重序列比对 | 第26-29页 |
·TrIRF2 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29-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红鳍东方鲀白介素及干扰素调节因子的原核表达 | 第32-59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试剂盒、工具酶及菌株 | 第32页 |
·其他生化试剂 | 第3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40页 |
·设计引物 | 第32-34页 |
·红鳍东方鲀头肾 RNA 提取 | 第34页 |
·反转录合成 cDNA | 第34页 |
·PCR 扩增 IRF2、IL-7、IL-15、IL-15L 基因 | 第34-35页 |
·切胶回收 PCR 产物 | 第35页 |
·目的片段与 pMD19-T 载体连接、转化、挑单克隆、测序 | 第35页 |
·提取 IL-7-19T、IL-15-19T、IL-15L-19T、IRF2-19T 质粒 | 第35页 |
·以质粒为模板扩增得成熟蛋白基因序列(两端有内切酶位点) | 第35-36页 |
·切胶回收 PCR 产物 | 第36页 |
·双酶切 | 第36页 |
·切胶回收酶切后的产物 | 第36页 |
·载体 pET32a(+)/pET28a(+)和目的片段 IL-7/IL-15/IL-15L/ IRF2 的连接 | 第36-37页 |
·转化、挑单克隆 | 第37页 |
·菌检 | 第37页 |
·重组质粒的单、双酶切鉴定 | 第37页 |
·经菌检、酶切鉴定正确后送上海生工生物公司测序 | 第37页 |
·构建好的载体转化到表达宿主菌 BL21 和 Rosetta 中 | 第37-38页 |
·鉴定是否表达蛋白 | 第38页 |
·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8页 |
·蛋白可溶性分析 | 第38-39页 |
·可溶性蛋白纯化条件的优化 | 第39页 |
·纯化蛋白的 Western blot 分析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57页 |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40-41页 |
·重组质粒的单、双酶切鉴定 | 第41-44页 |
·重组质粒的序列测定 | 第44页 |
·表达蛋白的 SDS-PAGE 分析 | 第44-49页 |
·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9-52页 |
·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52-55页 |
·表达蛋白的 Western blot 分析 | 第55页 |
·表达蛋白的纯化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第二篇 红鳍东方鲀 EST-SSRs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4-8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5-67页 |
·EST-SSR 标记的研究背景 | 第65页 |
·EST-SSRs 的应用 | 第65-66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66-67页 |
第二章 红鳍东方鲀 EST-SSRs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7-80页 |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实验动物 | 第67页 |
·生化试剂 | 第6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7页 |
·方法 | 第67-71页 |
·红鳍东方鲀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67-68页 |
·EST-SSRs 引物设计 | 第68-69页 |
·筛选最佳退火温度 | 第69-70页 |
·聚丙烯凝胶电泳和银染 | 第70页 |
·数据处理 | 第70-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红鳍东方鲀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71页 |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第71-72页 |
·EST-SSRs 的聚丙烯电泳结果 | 第72-74页 |
·红鳍东方鲀自然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4-76页 |
·微卫星位点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76-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红鳍东方鲀自然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8页 |
·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与微卫星标记的相关性分析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