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人情消费问题研究--以W市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 第8-14页 |
|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9-12页 |
| ·理论框架 | 第12-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人情消费异化 | 第16-25页 |
| ·人情消费行为的异化 | 第16-21页 |
| ·人情消费方式 | 第17-18页 |
| ·人情消费水平 | 第18-19页 |
| ·人情消费频次 | 第19-21页 |
| ·人情消费心理的异化 | 第21-24页 |
| ·从众心理 | 第22页 |
| ·攀比心理 | 第22-23页 |
| ·炫耀心理 | 第23页 |
| ·补偿心理 | 第23-24页 |
| ·人情中止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人情消费的影响因素 | 第25-33页 |
| ·作为馈赠资源的人情——理性交换 | 第25-28页 |
| ·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人际关系的维护 | 第25-26页 |
| ·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所需资源的获取 | 第26-28页 |
| ·作为交际规范的人情——人情法则 | 第28-30页 |
| ·社会交换的互惠与公平原则促进人情消费 | 第28-29页 |
| ·传统文化——面子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影响人情消费的要素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人情消费的正负功能 | 第33-41页 |
| ·人情消费的正功能 | 第33-34页 |
| ·强化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交流 | 第33页 |
| ·扩大社会支持网络 | 第33-34页 |
| ·人情消费异化后的负功能 | 第34-41页 |
| ·降低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 第34-36页 |
| ·强化社会两极分化 | 第36-38页 |
| ·有损社会公平公正 破坏社会风气 | 第38-39页 |
| ·过度消费造成资源浪费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遏制人情消费异化的路径探寻 | 第41-47页 |
| ·政府推动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 第41-42页 |
| ·扩大教育宣传 | 第42-43页 |
| ·强化民间组织的引导主动权 | 第43页 |
| ·创新对权力拥有者的管理模式 | 第43-44页 |
| ·构建人情虚拟支付体系 | 第44-45页 |
| ·消费者建立理性消费认同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52-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