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行政问责制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官员复出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第二章 被问责官员复出基本概述 | 第15-21页 |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责任政府理论 | 第15页 |
·人民主权理论 | 第15-16页 |
·法治政府理论 | 第16-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行政问责制的含义 | 第17页 |
·官员复出的含义 | 第17-18页 |
·被问责官员是否应该复出 | 第18-19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分析 | 第19-21页 |
·合理性 | 第19页 |
·合法性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现象剖析 | 第21-27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隐秘性 | 第23-24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程序不健全 | 第24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时间过快 | 第24-25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原因不详 | 第25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时职务、级别较问责前变动小,部分甚至提拔使用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失范现象的原因及消极影响 | 第27-32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过程中存在失范现象的原因 | 第27-30页 |
·涉及问责官员复出的规定内容少,存在制度缺陷 | 第27页 |
·涉及问责官员复出的相关规定内容过于笼统,弹性大、不利于操作 | 第27-28页 |
·异体问责监督制度不健全 | 第28-29页 |
·文化层面原因:“官本位”文化蔓延阻碍了民主法治思想的进步 | 第29页 |
·认知层面原因:未能树立正确的观念来认识行政问责制 | 第29-30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失范现象的消极影响 | 第30-32页 |
·弱化了问责制的权威性 | 第30-31页 |
·弱化了党的执政能力,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 第31页 |
·阻碍了政府的法治建设 | 第31-32页 |
第五章 规范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32-48页 |
·树立法治理念,完善官员复出的政策法规 | 第32页 |
·建立健全被问责官员复出制度 | 第32-40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的理念 | 第32-33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的原则 | 第33-34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34-40页 |
·被问责官员复出的配套保障制度建设 | 第40-46页 |
·建立健全监督约束制度 | 第40-42页 |
·建立健全复出官员跟踪考评制度 | 第42-43页 |
·建立举荐人追责制度 | 第43-44页 |
·建立健全公共舆论表达机制 | 第44-45页 |
·建立健全公民参与制度 | 第45-46页 |
·强化问责意识,尊重公民问责权利 | 第46-48页 |
·树立问责理念 | 第46页 |
·实现由“权力观”到“权利观”的转变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