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4页 |
·烟草普通花叶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的发现 | 第14页 |
·烟草普通花叶病的症状及危害 | 第14-15页 |
·烟草普通花叶病的症状 | 第14页 |
·烟草普通花叶病的危害 | 第14-15页 |
·烟草普通花叶病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病原菌简介 | 第15页 |
·烟草花叶病的传播途径 | 第15页 |
·烟草花叶病的防治方法 | 第15-16页 |
·烟草抗普通花叶病的研究 | 第16页 |
·突变体的创制及利用 | 第16-17页 |
·突变体的创制方法 | 第16-17页 |
·突变体的利用 | 第17页 |
·分子标记 | 第17-19页 |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分子标记的原理及分类 | 第18页 |
·SSR 分子标记在烟草抗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利用 SSR 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 | 第19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简介 | 第19-22页 |
·SSH 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0页 |
·SSH 技术的操作流程 | 第20页 |
·SSH 技术的优缺点 | 第20-21页 |
·SSH 技术在植物突变体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烟草抗 TMV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 第24-31页 |
·材料来源 | 第24页 |
·材料的播种 | 第24页 |
·人工接种 | 第24-26页 |
·接种液的配置 | 第24-25页 |
·人工接种 | 第25-26页 |
·病情调查及发病情况统计 | 第26页 |
·抗病性鉴定的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抗 TMV 突变体中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28-30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29页 |
·初步定位的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幼苗 | 第30页 |
·人工接种的要求 | 第30页 |
·初步定位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烟草抗 TMV 突变体抑制性差减杂交文库的构建 | 第31-47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主要的酶及化学试剂 | 第3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40页 |
·接种及取样 | 第31页 |
·烟草叶片总 RNA 的提取 | 第31-32页 |
·总 RNA 合成 cDNA 的第一条链 | 第32-33页 |
·LD-PCR cDNA 扩增 | 第33-34页 |
·层析柱层析 dscDNA | 第34页 |
·dscDNA 的 RsaI 酶切 | 第34-35页 |
·经 RsaI 酶切后的 Tester cDNA 片段与接头的连接 | 第35页 |
·第一次差减杂交 | 第35-36页 |
·第二次差减杂交 | 第36页 |
·两次 PCR 扩增 | 第36-38页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38页 |
·利用 T/A 克隆技术构建差减文库 | 第38-40页 |
·差减的 PCR 产物与 PMD18-T 载体的连接 | 第38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38-39页 |
·阳性克隆中插入片段的检测及测序 | 第39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文库中阳性克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总 RNA 质量及浓度的检测 | 第40-41页 |
·从总 RNA 合成 dscDNA 及柱层析双链 cDNA | 第41-42页 |
·双链 cDNA 酶切效果检测 | 第42页 |
·抑制差减杂交后两次 PCR 产物的检测 | 第42-43页 |
·差减文库的检测 | 第43页 |
·文库中阳性克隆的测序及同源序列的比对 | 第43-44页 |
·功能基因聚类分析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合成双链 cDNA 的方法 | 第45-46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文库的构建 | 第46页 |
·差异性表达基因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7-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实验样品 | 第47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7页 |
·总 RNA 的提取 | 第47-48页 |
·反转录合成 cDNA | 第48-49页 |
·荧光定量引物设计 | 第49页 |
·荧光定量 PCR 反应 | 第49-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页 |
·创新点 | 第55-56页 |
·工作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