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保障性住房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9-19页 |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相关概述 | 第9-11页 |
(一)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涵义 | 第9-10页 |
(二)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 | 第10-11页 |
二、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1-19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 第11-13页 |
(二) 毛泽东、邓小平论民生与住房保障 | 第13-15页 |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 | 第15-19页 |
第二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现状 | 第19-27页 |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模式的演进历程 | 第19-20页 |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制度 | 第19页 |
(二) 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发展阶段 | 第19页 |
(三) 住房制度的调整创新阶段 | 第19-20页 |
二、我国住房制度建设的主要成就 | 第20-23页 |
(一) 城乡住宅建设快速发展 | 第20-21页 |
(二)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 第21页 |
(三) 新的住房体制基本建立 | 第21-22页 |
(四)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 | 第22-23页 |
三、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一) 当前我国廉租房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二) 当前经济适用房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三) 当前限价房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27-35页 |
一、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7-29页 |
(一) 美国城市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二) 美国住房政策的特点 | 第28-29页 |
二、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9-32页 |
(一) 新加坡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二) 新加坡住房保障的特点 | 第31-32页 |
三、国外保障性住房模式的主要启示 | 第32-35页 |
(一) 加快住房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为住房保障制度提供法律依据 | 第32页 |
(二) 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 第32-33页 |
(三) 建立专门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 | 第33页 |
(四) 建立公私合作的伙伴关系,积极拓宽保障性住房来源渠道 | 第33页 |
(五) 基于规划调控的住房保障措施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对策 | 第35-47页 |
一、发展并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制度建设 | 第35-37页 |
(一) 明确政策目标和政府责任 | 第35-36页 |
(二)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 第36-37页 |
(三)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法律法规体系 | 第37页 |
二、扩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 | 第37-39页 |
(一) 实现住房困难家庭全覆盖 | 第37-38页 |
(二) 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住房保障 | 第38页 |
(三)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 | 第38页 |
(四) 不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 第38-39页 |
三、建立专业化保障性住房管理和开发指标体系 | 第39-41页 |
(一) 现有的多部门协作方式存在弊端 | 第39页 |
(二)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运行机构 | 第39-40页 |
(三) 建立保障性住房开发指标体系 | 第40-41页 |
四、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良性可持续发展 | 第41-47页 |
(一) 正确处理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的关系 | 第42-43页 |
(二) 形成稳定的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渠道 | 第43-44页 |
(三) 构建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激励机制 | 第44页 |
(四) 形成省地节能环保的住宅建设模式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