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评价研究--以安徽省10所高校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移动图书馆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数字图书馆概念 | 第16-17页 |
·移动图书馆服务概念 | 第17-18页 |
·移动图书馆服务评价的概述 | 第18页 |
·国内外图书馆服务评价研究 | 第18-20页 |
·国外移动图书馆服务评价研究 | 第19页 |
·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评价研究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文献调查法 | 第20-21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2-23页 |
·提出一套适用于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评价体系 | 第22页 |
·以安徽省多家高校移动图书馆进行实证研究 | 第22页 |
·找出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案 | 第22-23页 |
2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相关概念 | 第23-34页 |
·移动图书馆概述 | 第23页 |
·国内外移动图书馆服务概述 | 第23-29页 |
·国外移动图书馆服务概述 | 第23-25页 |
·移动图书馆的开通时间 | 第23-24页 |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 第24页 |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 第24-25页 |
·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概述 | 第25-29页 |
·我国移动图书馆开通时间 | 第26-27页 |
·我国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 第27-28页 |
·我国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 第28-29页 |
·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 | 第29页 |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 | 第29-34页 |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 | 第29-31页 |
·信息通报 | 第29页 |
·个人账户管理 | 第29-30页 |
·馆藏检索 | 第30页 |
·读者互动 | 第30页 |
·个性化服务 | 第30-31页 |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特点 | 第31-32页 |
·移动性 | 第31页 |
·集成丰富多样的海量资源 | 第31-32页 |
·服务注重开放化、个性化、互动性 | 第32页 |
·功能强大 | 第32页 |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意义 | 第32-34页 |
3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评价指标构建 | 第34-41页 |
·评价原则 | 第34-35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34页 |
·以用户为本原则 | 第34页 |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4-35页 |
·发展原则 | 第35页 |
·评价方法 | 第35-38页 |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5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5-38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39页 |
·指标体系的描述 | 第39-41页 |
4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评价过程 | 第41-45页 |
·权重确定方法 | 第41页 |
·指标体系权重的依据 | 第41页 |
·指标体系权重结果 | 第41-45页 |
5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评价结论 | 第45-62页 |
·评价结果 | 第45-53页 |
·调查对象 | 第45-47页 |
·评价结果 | 第47-53页 |
·存在问题 | 第53-56页 |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进程缓慢 | 第53-54页 |
·电子资源整合优化不足 | 第54页 |
·偏重基础性服务,个性化服务欠缺 | 第54页 |
·移动技术能力薄弱 | 第54-55页 |
·馆员素质整体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 第55页 |
·用户整体服务满意度偏低 | 第55-56页 |
·解决对策 | 第56-62页 |
·提高电子资源的质量 | 第56-57页 |
·在传统服务功能外,重视个性化服务 | 第57-58页 |
·提升移动服务技术 | 第58页 |
·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形成主动性服务理念 | 第58-59页 |
·提升整体服务效果 | 第59-61页 |
·各高校移动图书馆互通有无,交流经验 | 第61-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附录1 | 第70-73页 |
附录2 | 第73-76页 |
附录3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