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续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基本理论梳理 | 第18-21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 ·垃圾的价值 | 第18页 |
|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量 | 第18页 |
| ·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 | 第18-19页 |
| ·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 ·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生产理论 | 第19页 |
| ·后续管理和处理技术与垃圾集成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 ·经济活动外部性内部化理论 | 第20页 |
| ·计划行为理论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发达国家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借鉴 | 第21-27页 |
| ·发达国家垃圾源头分类管理的相关实践 | 第21-25页 |
| ·德国垃圾源头分类管理的相关实践 | 第21-23页 |
| ·瑞典垃圾源头分类管理的相关实践 | 第23-25页 |
| ·国外实践为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管理提供的可借鉴经验 | 第25-27页 |
|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25页 |
|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科学管理体系 | 第25页 |
| ·订立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明细标准 | 第25-26页 |
| ·做好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 | 第26页 |
| ·合理设计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回收设施 | 第26页 |
| ·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落实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必要性及现实可行性 | 第27-31页 |
| ·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 ·垃圾量的增长及结构的复杂化要求实现垃圾源头分类 | 第27页 |
| ·现有垃圾利用和处理技术手段要求实行垃圾源头分类 | 第27-28页 |
|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有利于实现垃圾处理的“三化” | 第28-29页 |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现实可行性 | 第29-31页 |
| ·发达国家实践为垃圾源头分类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 第29-30页 |
| ·国内垃圾源头管理的成功前例 | 第30-31页 |
| 第五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 ·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直接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 ·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观念 | 第31页 |
| ·行为习惯和住宅环境等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 ·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间接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 ·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不足 | 第32页 |
| ·生活垃圾分类缺乏奖惩机制 | 第32页 |
| ·现有垃圾收集方式打消居民源头分类的积极性 | 第32页 |
| ·垃圾管理过程没能吸引应有参与主体 | 第32-34页 |
| 第六章 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率的措施 | 第34-40页 |
| ·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率的直接措施 | 第34-37页 |
| ·开展两个层面的教育宣传工作 | 第34页 |
| ·从方便居民角度出发设计配置垃圾回收设施 | 第34-35页 |
|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垃圾分类标准 | 第35页 |
| ·用经济手段促进垃圾源头分类 | 第35-36页 |
| ·建立奖惩机制 | 第36页 |
| ·引入企业责任制 | 第36-37页 |
| ·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率的配套保障措施 | 第37-40页 |
| ·建立垃圾监督员机制 | 第37页 |
| ·建立押金制度 | 第37-38页 |
| ·促进垃圾管理产业化 | 第38-40页 |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