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关于主体性的哲学内涵 | 第11-12页 |
2.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 第12-13页 |
3.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13页 |
4. 关于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5. 关于推进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建设 | 第14页 |
(三)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2. 调查研究法 | 第15页 |
3. 比较研究法 | 第15-16页 |
一、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理论概述 | 第16-28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 主体性 | 第16-17页 |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第17-18页 |
3.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 第18页 |
(二)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特点 | 第18-20页 |
1. 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 第19页 |
2. 更多的信息依赖 | 第19-20页 |
3. 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增强 | 第20页 |
4. 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提升 | 第20页 |
(三)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内容 | 第20-22页 |
1. 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 | 第20-21页 |
2. 对网络不良道德现象的批判性 | 第21页 |
3. 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 | 第21-22页 |
(四)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载体 | 第22-25页 |
1. 主题网站 | 第22页 |
2. 博客 | 第22-23页 |
3. 即时通讯工具 | 第23-24页 |
4. 校园BBS | 第24页 |
5. 网络课堂 | 第24-25页 |
(五)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条件 | 第25-28页 |
1. 畅所欲言的网络环境 | 第25页 |
2. 安全可靠的网络秩序 | 第25-26页 |
3. 不断增强的主体性意识 | 第26-27页 |
4. 不断提高的主体性实践能力 | 第27-28页 |
二、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状况 | 第28-38页 |
(一)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积极表现 | 第28-32页 |
1. 参与网上互动的热情高涨 | 第28-29页 |
2. 自我教育能力提高 | 第29-30页 |
3. 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 第30-31页 |
4. 对网络教育载体灵活运用 | 第31-32页 |
(二)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1. 对教育信息的择优能力不足 | 第32页 |
2. 对现成信息过分依赖致使受教育者创新能力弱化 | 第32-33页 |
3.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不高 | 第33页 |
4. 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引导缺乏 | 第33-34页 |
(三) 大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8页 |
1. 应对网络信息环境的准备不足 | 第34-35页 |
2. 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提升不畅 | 第35页 |
3. 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不适应 | 第35-36页 |
4. 精神发展与物质发展不协调 | 第36-38页 |
三、优化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对策建议 | 第38-47页 |
(一) 优化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内在因素 | 第38-41页 |
1. 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38-39页 |
2. 提高大学生的主体行为能力 | 第39-40页 |
3.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 第40-41页 |
(二) 优化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外在因素 | 第41-47页 |
1.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 第41-42页 |
2. 合力共建大学生文明网络社区 | 第42-44页 |
3. 加强校园网络技术开发及运用 | 第44-45页 |
4. 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监管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