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钢热连轧轧辊磨损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 ·轧辊磨损模型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带钢热连轧技术概况 | 第11-15页 |
| ·带钢热连轧的发展 | 第11-14页 |
| ·带钢热连轧工艺及特点 | 第14-15页 |
| ·现代热连轧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 第15页 |
| ·轧辊研究概况 | 第15-24页 |
| ·热轧轧辊的发展 | 第15-18页 |
| ·热轧轧辊的选择 | 第18-19页 |
| ·轧辊磨损模型的研究发展 | 第19-21页 |
| ·轧辊磨损研究方法概述 | 第21-2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2章 轧辊磨损机理分析 | 第26-38页 |
| ·摩擦磨损的基本概念 | 第26-30页 |
| ·粘着磨损 | 第27-28页 |
| ·磨粒磨损 | 第28-29页 |
| ·疲劳磨损 | 第29-30页 |
| ·冲击磨损 | 第30页 |
| ·腐蚀磨损 | 第30页 |
| ·电弧感应磨损 | 第30页 |
| ·轧辊主要磨损机理及特点 | 第30-36页 |
| ·轧件对轧辊磨损的作用 | 第33-35页 |
| ·轧辊周期承载引起的表面层机械疲劳磨损 | 第35页 |
| ·侵蚀作用下的腐蚀磨损 | 第35-36页 |
| ·轧辊磨损破坏预防措施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轧辊磨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48页 |
| ·摩擦磨损原理模型 | 第38页 |
| ·轧辊磨损模型的建立 | 第38-46页 |
| ·工作辊磨损模型的建立 | 第38-44页 |
| ·支撑辊磨损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4章 模型参数的解析与处理 | 第48-58页 |
| ·已知工艺设备参数 | 第48页 |
| ·模型可计算参数 | 第48-57页 |
| ·接触弧长 | 第48-49页 |
| ·前滑值 | 第49-50页 |
| ·压扁半径 | 第50-51页 |
| ·轧制压力 | 第51-56页 |
| ·辊间接触压力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轧辊磨损仿真与探讨 | 第58-72页 |
| ·仿真模型建立 | 第58页 |
| ·程序界面 | 第58-61页 |
| ·主窗口 | 第58-59页 |
| ·数据录入窗口 | 第59-60页 |
| ·磨损曲线显示窗口 | 第60-61页 |
| ·计算列表显示窗口 | 第61页 |
| ·仿真模型现场应用 | 第61-63页 |
| ·轧辊磨损实验 | 第61-62页 |
| ·轧辊磨损实验结果 | 第62-63页 |
| ·轧辊磨损影响因素的探讨 | 第63-66页 |
| ·轧制长度对轧辊磨损的影响 | 第64-65页 |
| ·压下率对轧辊磨损的影响 | 第65页 |
| ·轧辊表面状态对轧辊磨损的影响 | 第65-66页 |
| ·“猫耳”大小的研究与讨论 | 第66-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