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纪念性景观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和研究框架 | 第10-18页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页 |
·关键技术和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论文思路及框架脉络图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纪念性景观的理论概述 | 第18-34页 |
·对纪念性景观的解读 | 第18-22页 |
·纪念性景观的含义 | 第18-19页 |
·纪念性景观的产生 | 第19-20页 |
·纪念性景观的特征 | 第20页 |
·纪念性景观的属性 | 第20-21页 |
·纪念性景观的功能 | 第21-22页 |
·纪念性景观的分类 | 第22-33页 |
·按纪念对象分类 | 第22-24页 |
·人物纪念 | 第23-24页 |
·事件纪念 | 第24页 |
·按空间类型分类 | 第24-30页 |
·纪念公园 | 第25页 |
·纪念广场 | 第25页 |
·纪念街巷 | 第25-26页 |
·陵园 | 第26-27页 |
·故居 | 第27-28页 |
·纪念建筑 | 第28-30页 |
·遗址 | 第30页 |
·按场所情感分类 | 第30-32页 |
·庆祝 | 第31页 |
·哀悼 | 第31页 |
·反思 | 第31-32页 |
·缅怀 | 第32页 |
·按形成过程分类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纪念性景观的发展研究 | 第34-46页 |
·纪念对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 第34-37页 |
·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 | 第34-35页 |
·封建帝王时期的“君权象征” | 第35页 |
·工业文明时期的“机械巨擘” | 第35-36页 |
·现代纪念景观的“功能转变” | 第36-37页 |
·文学叙事 | 第36-37页 |
·民间传说 | 第37页 |
·纪念景观构筑物形式的演变 | 第37-44页 |
·石碑立柱类型 | 第37-40页 |
·纪念碑 | 第38-39页 |
·纪念柱 | 第39页 |
·华表 | 第39-40页 |
·石刻雕塑类型 | 第40-41页 |
·牌楼石坊类型 | 第41-42页 |
·按照建造意图划分 | 第41-42页 |
·按照形式划分 | 第42页 |
·按照结构划分 | 第42页 |
·祠堂庙宇类型 | 第42-44页 |
·工业产品类型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现代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方法分析 | 第46-59页 |
·现代纪念性景观中选址与分布的特点 | 第46页 |
·现代纪念性景观中平面与布局的特点 | 第46-49页 |
·对称形布局 | 第47-48页 |
·递进形布局 | 第48页 |
·几何形布局 | 第48-49页 |
·散点形布局 | 第49页 |
·现代纪念性景观中空间与序列组织的手法 | 第49-52页 |
·顺序组织关系 | 第50页 |
·并列组织关系 | 第50-51页 |
·主次组织关系 | 第51页 |
·阵列组织关系 | 第51-52页 |
·综合组织关系 | 第52页 |
·现代纪念性景观中色彩与质感肌理的选择 | 第52-55页 |
·石材 | 第53页 |
·木材 | 第53页 |
·金属 | 第53-54页 |
·玻璃 | 第54页 |
·陶瓷 | 第54-55页 |
·现代纪念性景观中象征与设计手法的分析 | 第55-57页 |
·抽象 | 第55页 |
·具象 | 第55-56页 |
·隐喻 | 第56页 |
·对比 | 第56页 |
·再现 | 第56-57页 |
·叙述 | 第57页 |
·现代纪念性景观中情感与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我国现代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特征 | 第59-63页 |
·纪念形式上的多样化 | 第59-61页 |
·纪念形式的“软”载体 | 第59-60页 |
·纪念形式的“硬”载体 | 第60页 |
·纪念形式的人类行为 | 第60-61页 |
·建设技术上的现代化 | 第61-62页 |
·时代特征上的人文化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语与思考 | 第63-67页 |
·现阶段我国纪念性景观的设计研究总结 | 第63-64页 |
·对我国纪念性景观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