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城镇化与水土资源利用效益协调度分析--以武威市为例
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绿洲城镇化与水土资源的相互影响 | 第19-27页 |
·干旱区绿洲及绿洲城镇的特点 | 第19-20页 |
·干旱绿洲的一般特点 | 第19页 |
·绿洲城镇的特点 | 第19-20页 |
·水土资源对绿洲城镇发展的影响 | 第20-23页 |
·水资源对绿洲城镇发展的影响 | 第20-22页 |
·土地资源对绿洲城镇发展的影响 | 第22-23页 |
·绿洲城镇发展对水土资源的影响 | 第23-27页 |
·城镇化过程对水资源的影响 | 第23-25页 |
·城镇化过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 第25-27页 |
3 武威市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概况 | 第27-3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7-29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7-29页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9页 |
·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人口城镇化水平 | 第29页 |
·经济城镇化水平 | 第29-30页 |
·社会城镇化水平 | 第30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30-32页 |
·地表水资源系统 | 第30-31页 |
·地下水资源系统 | 第31页 |
·可利用水资源总量 | 第31页 |
·开发利用现状 | 第31-32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2-35页 |
·土地利用结构 | 第32-33页 |
·土地利用质量 | 第33-34页 |
·土地利用程度 | 第34-35页 |
4 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利用效益指数时空差异 | 第35-42页 |
·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熵值法 | 第35-36页 |
·基于熵权的 TOPSIS 法 | 第36-37页 |
·目标系统的构建 | 第37-39页 |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37-38页 |
·目标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8-39页 |
·城镇化、水土资源利用效益发展水平分析 | 第39-42页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9-40页 |
·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效益指数分析 | 第40-42页 |
5 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利用效益的潜力度 | 第42-50页 |
·基于协调度的潜力度测算模型 | 第42页 |
·潜力度分析 | 第42-50页 |
·城镇化水平及子系统潜力度分析 | 第42-45页 |
·水土资源利用效益及子系统潜力度分析 | 第45-48页 |
·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利用效益潜力度对比 | 第48-50页 |
6 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50-53页 |
·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 | 第50页 |
·协调发展类型划分及其标准 | 第50-51页 |
·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51-5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