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导论 | 第10-20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在写作过程中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特征的演变及其规律 | 第20-23页 |
·农耕文明时代空间结构演变及规律 | 第20页 |
·工业文明时代空间结构演变及规律 | 第20-22页 |
·后工业时代空间结构的演变及规律 | 第22-23页 |
3 西部生态脆弱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演变及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 第23-29页 |
·建国前西部地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及生态环境的演变 | 第23-25页 |
·西部的辉煌——汉唐时期 | 第23-24页 |
·西部历史的转折——宋元时期 | 第24页 |
·西部的落后——明清民国时期 | 第24-25页 |
·建国前西部地区人口迁移动态 | 第25页 |
·建国后西部地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及生态环境的演变 | 第25-26页 |
·建国后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 第25-26页 |
·建国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 | 第26页 |
·建国后西部地区工业开发及生态恶化 | 第26页 |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新的发展阶段 | 第26-28页 |
·实施西部大开的经济背景 | 第26-27页 |
·西部开发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第27-28页 |
·西部态脆地区持续展式的思考 | 第28-29页 |
4 西生态弱资源生承力评—以舟曲县为例 | 第29-36页 |
·舟曲县基本概述 | 第29-30页 |
·舟曲县生态承载力评估 | 第30-35页 |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概述 | 第30-31页 |
·生态足迹测算的实证分析 | 第31-34页 |
·舟曲县2010年生态承载力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舟曲县发展定位 | 第35-36页 |
·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定位 | 第35页 |
·在国主功能区划中的定位 | 第35-36页 |
5 舟县的可续发展模式-多元化生态移民 | 第36-44页 |
·生态移民相关理论 | 第36-3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6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36-37页 |
·移民理论 | 第37页 |
·适学人口教育移民模式 | 第37-39页 |
·教育移民模式 | 第38页 |
·教育移民的特点和优势 | 第38-39页 |
·劳动力培训输转模式 | 第39-41页 |
·“两后生”的培训输转 | 第39-40页 |
·青壮年劳动力的培训输转 | 第40-41页 |
·地缘性贫困地区整村搬迁模式 | 第41-44页 |
·地缘性贫困现状 | 第41-42页 |
·整村搬迁案例分析 | 第42-44页 |
6 启示及其政策建议 | 第44-47页 |
·生态移民是解决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压力的最重要途径 | 第44页 |
·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 第44页 |
·对从地缘性贫困区域整村搬迁出的移民实施就业援助政策 | 第44-45页 |
·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 第45页 |
·坚持生态农业建设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 | 第45页 |
·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 适当调整生态移民补助标准 | 第45-46页 |
·加大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 | 第46页 |
·生态移民社区整合建设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