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3页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3-15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 简要评述 | 第20-21页 |
(三)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21页 |
2. 文献分析法 | 第21页 |
3. 历史分析法 | 第21-22页 |
4. 比较分析法 | 第22页 |
5. 跨学科综合分析法 | 第22-23页 |
一、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概述 | 第23-31页 |
(一) 民族优惠政策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二)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体系 | 第24-27页 |
(三)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法律渊源 | 第27-31页 |
1. 国内法 | 第27-28页 |
2. 国际法 | 第28-31页 |
二、 民族优惠政策的现实基础和价值蕴涵 | 第31-45页 |
(一) 民族优惠政策的现实基础 | 第31-34页 |
1. 少数民族的历史状况与分布状况 | 第31-32页 |
2.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不足 | 第32-34页 |
(二) 民族优惠政策的价值蕴涵 | 第34-42页 |
1. 保障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 第36-38页 |
2. 实现民族的真正平等 | 第38-39页 |
3.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 第39-41页 |
4. 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 第41-42页 |
(三) 民族优惠政策价值蕴涵的冲突与整合 | 第42-45页 |
三、 民族优惠政策的法理依据 | 第45-5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 | 第45-47页 |
(二) 政治哲学中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47-51页 |
(三) 中国传统的“权利福利论” | 第51-55页 |
四、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去民族优惠”观点评述 | 第55-72页 |
(一) “去民族优惠”观点简介 | 第55-57页 |
1. “去民族优惠”的内容 | 第55-56页 |
2. “去民族优惠”提出的背景 | 第56-57页 |
(二) “去民族优惠”的实质 | 第57-59页 |
(三) “去民族优惠”不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法律设计 | 第59-61页 |
(四) “去民族优惠”不能充分保证公平正义和民族团结 | 第61-68页 |
1. 公民权利平等不能替代民族平等 | 第62-66页 |
2. 区域扶助政策不能整体取代民族优惠政策 | 第66-68页 |
(五) “去民族优惠”有违保护少数群体权利的国际潮流 | 第68-70页 |
(六) 小结 | 第70-72页 |
五、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制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72-80页 |
(一) 制定实施政策的法律依据太过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 第72-73页 |
(二) 政策制定程序具有单向度性和不透明性 | 第73页 |
(三) 政策执行主体及其职权范围不够明确 | 第73-74页 |
(四) 政策运行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 第74-75页 |
(五) 政策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某些做法可能构成“逆向歧视” | 第75-77页 |
(六) 政策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某些做法可能会导致“身份求异” | 第77-80页 |
六、 在宪政法治框架下坚持和完善民族优惠政策的进路 | 第80-97页 |
(一) 完善立法增强民族优惠政策制定实施的可操作性 | 第80-81页 |
(二)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保证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法治化 | 第81-83页 |
(三) 完善民族优惠政策执行机制保障政策有效落实 | 第83-84页 |
1. 明确政策执行主体及其职责范围 | 第83-84页 |
2. 积极转变执行主体的相关职能保证政策被合理执行 | 第84页 |
(四) 建立健全民族优惠政策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 第84-87页 |
1. 完善民族优惠政策监督机制 | 第84-86页 |
2. 健全民族优惠政策绩效评价机制 | 第86页 |
3. 将相关责任追究机制纳入民族优惠政策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 第86-87页 |
(五) 将优惠照顾严格控制在宪政法治允许的合理限度之内 | 第87-92页 |
1. 民族优惠政策的合理限度 | 第87-90页 |
2. 保持民族优惠政策合理限度的现实路径选择 | 第90-92页 |
(六) 以宪政认同统筹民族优惠政策之运行 | 第92-97页 |
1. 以宪政认同统筹民族优惠政策运行的提出 | 第92-93页 |
2. 民族优惠政策与宪政认同的契合 | 第93-95页 |
3. 以宪政认同统筹民族优惠政策运行的机制 | 第95-97页 |
结语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0页 |
后记 | 第110-111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 | 第111-113页 |